今天下午,与朋友的儿子会面,他是一个小学生。问我怎么把作文写长?我问他,你是喜欢与恐龙骨架合影,还是喜欢与活生生的恐龙合影?朋友的儿子想了想说:“那当然是恐龙。”我问:“为什么?”他说,“一个是架子,一个是真的。”我说:“那就对了,你要把作文写长,就要把架子填满。”
把架子填满的过程,就是把文章写得有血有肉的过程,就是找材料的过程。
(一)
材料是讲话稿的基础,事关讲话稿的成型。如果说思想是灵魂,材料就是血肉。离开血肉就会魂飞魄散。傅斯年先生提出:“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东西”就是材料。
材料的说服力,是指材料具有普遍意义,能够有力地支撑观点,材料和观点做到有机统一,充分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讲话稿的思想性依赖于材料的说服力。
我们一些同志写讲话稿观点鲜明、条理清楚,但总感觉到不够丰富,原因是没有材料,或者说,占有的材料不多,材料没有说服力。
毛泽东同志要求领导的讲话稿:“应当是材料和观点的统一。把材料和观点割断,讲材料的时候没有观点,讲观点的时候没有材料,材料和观点互不联系,这是很坏的方法。只提出一大堆材料,不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说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这种方式更坏。要学会用材料说明自己的观点。必须要有材料,但是一定要有明确的观点去统领这些材料。材料不要多,能够说明问题就行。”
(二)
领导讲话稿的材料,要写得有血有肉,取决于你找的材料是不是做到“有典”、“有据”、“有例”、“有数”。
有典:就是引经据典式材料
引用某些伟人、特殊人物的至理名言,就是引经据典材料。这类材料主要是论述某个问题的重要性,加强提出来的观点的分量。早年我给领导写三讲党课稿,在论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问题时,引用了以下领导的话。
毛泽东:“共产党人决不抛弃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段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
邓小平:“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
江泽民:“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有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
习近平:“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这四段话就是引经据典式的材料。引经据典式材料,在请示、通知等公文文种中不太用,但在领导讲话中经常要用到,可起到画龙点晴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善于引经据典,古为今用。他在2017年10月25日党的十九大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辞,我们一贯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正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形容古诗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有据:就是论据性的分析式材料
主要指领导讲话中表述的说理性文字。分析性材料在公文写作中是大量的,事情有没有讲清楚,讲得是不是深刻,都反映在分析性材料上。
毛泽东同志说过:“分析的方法就是辨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不熟悉生活,对于所论的矛盾不真正了解,就不可能有中肯的分析”。
领导讲话稿需要大量分析式材料。事物意义的分析论述,观点的分析论证,都是分析式材料。分析式材料直接决定讲话稿的思想穿透力,需要高度重视。
例某市市委七届二次全会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创新某市、开放某市、品质某市、幸福某市”,并对“四个某市”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报告提出“四个某市”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有机联系的整体,是某市未来发展的工作导向。创新某市是强劲动力,开放某市是必由路径,品质某市是发展方向,幸福某市是根本目的”,这就把“四个某市”之间的关系讲清楚了,这个分析,就是分析式材料。
分析式材料,最能反映写作者的水平。如:要写一个学习新的纪律处分条例的发言材料。这个发言稿子必须讲两大块内容:一、新条例颁发的重要意义;二、如何学习。这二方面内容都涉及到分析性材料。其中意义是报纸中可引用的。而如何学习,则必须结合自己实际提出几条具体措施。
有例:就是案例式材料
叙述事例,把事情来龙去脉讲清楚,并且具有典型意义,就是案例式材料。在报告或领导讲话中常常用到的先进典型、反面案例、具体例子,就是这类材料。案例式材料和分析式材料的区别在于分析式材料主要是说理,案例式材料则主要是说事。案例式材料,能够增加观点的说服力、增加讲话稿的形象性,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外的多次演讲,都会讲一些故事,或者举一些具体事例,反响很好。例:他在莫斯科的演讲中,生动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等说明“两国人民相互支持和帮助”。
用案例式材料,要注意三点:一是例子要有说服力,有典型意义;二是在公文中例子不要太多,要能说明问题,否则就会变成例子堆砌。三是绝对不能错,不能不符合事实。
有数:就是数字式材料
数字式材料是用数字来说明观点、佐证内容。一般在总结所做的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所奋斗的目标、所部署任务时,如果定性的材料不足以说明问题,就需要用定量的材料,定量的材料,就是数字式材料。
例:中纪委向十九大报告所用的数字:十八大以来,经党中央批准立案审查的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其中,十八届中央委员、候补委员43人,中央纪委委员9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1218.6万件(次),处置问题线索267.4万件,立案154.5万件,处分153.7万人,其中厅局级干部8900余人,县处级干部6.3万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5.8万人。
数字是枯燥的,用数字式材料要让表述更准确,说理更充分,行文更简洁,能用则用,当用则用,不能变成数字的堆彻,大的报告要力戒罗列数字。数字式材料要确保客观真实,注意甄别。
(三)
怎么找到有说服力的材料?
有人对收集材料不重视,不少有用的材料一开始不注意积累,等写稿子时,感到有用了,再去找,就难以找到,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现象。积累的材料可能平时用不上,但在关键时候能用上一个观点,一个事例,一句话,这个材料就没有白积累。收集有说服力的材料主要有三个途径。
一是随时注意从报纸、文件中搜集上级有关材料,就是我们平时讲的吃透上头。引经据典式的材料,大多数没有时间翻原著,要从报纸、杂志、文件中抄,再分门别类整理。分析式材料,更要经常阅读报纸、文件。举凡有用的讲话、文件,能剪辑剪辑,能复印复印,能记录记录,以备查用。
二要及时搜集本部门、本地产生的有关材料,就是我们平时讲的摸透下头。事实式材料大多数来自本地、本单位情况。要通过现场调研、参加汇报会听取情况介绍、阅读大量报纸、信息材料等各种形式,取得第一手材料。
三要有备无患地搜集、储备基础性的有关材料。要做有心人,经常积累一些与讲话稿写作有关的材料,特别是一些很有学习借鉴意义的经典性领导讲话材料,包括收集一些古今中外的精辟议论,作为形成讲话观点和进行综合分析的依据,或直接引证所用。
收集材料有三忌:一忌时断时续,不全面、不系统。二忌全凭兴趣,收集没有说服力的无用材料。三忌临时抱佛脚,实用主义地收集材料,有的甚至是片面、狭隘、歪曲事实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