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供销服务‘三农’赋能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发布:笔杆子 时间:2024-09-06 字数:3747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销合作社是党领导下的为农服务的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荣的传统,是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为推动供销合作体系机制进一步完善,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畅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助力全市供销服务“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根据年度工作安排,经主席会议研究,市政协成立专题调研组,围绕供销社主责主业、改革转型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先后深入我市X、X、X、X等乡镇开展视察调研,并赴X区、X县,X县等地考察学习,鉴他山之石,谋发展之策。现综合调研组意见建议,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供销服务“三农”工作情况

X市供销社目前拥有独资和控股公司8个,基层供销社3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80家,行业协会2个,各类经营网点近1000个,从业人员达2000多人。先后被全国总社确定为“全国县级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多次被省社、X市社评为“先进县级社”。

(一)深化综合改革“一条线”。一是稳步推进体制改革。按照合作经济组织原则,不断完善自身组织架构,进一步理顺“三会”体制机制。根据“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要求,探索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实践,撬动基层社改造发展,开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合作新路,以自办和领办的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0家。二是大力推进产权改革。率先在全国对供销社资产进行确权登记,完成土地确权登记73宗,办理不动产证130宗,累计确权土地面积200亩,办证所需的出让金、契税3323万元采取先征后返的方式全额返还,确保了供销社资产保值增值,得到总社主要领导肯定,并在全国供销系统作为经验推广。三是全面推进基层组织改革。坚持不懈恢复重建基层供销社。2023年新成立村级供销社3家(X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X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X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累计建成乡镇供销社14家,村级供销社18家,X、X、X 3家供销社获评总社级基层社标杆社,X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获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500强。

(二)健全发展体系“一张网”。一是建设三级为农服务体系。坚持开放办社。采取联合合作方式,持续推进基层社建设提质扩面,构建完善县级联合社、乡镇基层供销社(为农服务中心)、村级供销社为一体的县乡村三级为农服务组织体系。以X农业发展公司为县级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高集总部和X镇分部,服务范围涉及6个乡镇、1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生产经营机械42台套,为本地农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13.5万亩次,年增加农民收入632万元,解决农民工就业312人。二是建设粮食一体化产业链。大力发展“种产管烘销”一条龙经营模式,形成覆盖粮食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链条。X村级供销社完善大田托管、农资配送、农机服务、粮食烘干、粮食加工销售、农产品电子商务六项服务,为农户托管土地4671亩,流转土地3150亩作为良种选育、测土配方、再生稻种植、稻-油连作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成功打造1500亩标准化绿色粮食生产基地。三是建设现代物流体系。以皖山有限公司为龙头,基层社商超为区域中心,村级综合服务社为网点的日用消费网络基本形成。与京东合作成立“X市京通供销合作有限公司”,成为集物流运输、仓储、农产品生产销售、电商直播运营为一体的集采集配中心,共建成乡镇物流网点13个、村级延伸服务网点47个,县域流通服务网络逐步完善,我市入选“供销社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强县”培育县名单。

(三)统筹平台建设“一盘棋”。一是建设为农服务平台。与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控股有限公司联合建设中国农批X农产品交易中心,搭建全新购销平台,有效促进了X镇乃至整个大别山地区农副产品对外销售流通,新增就业岗位70余人,服务农户5000户以上,市场交易额达到3000万元;强化与村集体、市直相关部门、农民致富带头人的合作,将总社援建的官庄为农服务中心打造成集日用品和农资供应、庄稼医院、农产品展示展销、农技和信息服务、农民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成为X市基层社的一张靓丽名片。二是建设电商消费平台。充分发挥“供销e家”“832”电商平台作用,自主打造“古皖田园”“舒皖田园”两大农产品品牌,充分挖掘优势农产品资源,进行分级、分类包装,形成“统一形象品牌、统一标准价格、统一市场销售”的商品进驻电商平台。三是搭建“信用合作”平台。联合邮储银行X支行,在系统内创新推出“供销e贷”普惠金融产品,对供销系统内授信中小微企业提供1000万元授信支持,目前全市已发放贷款达3000万元,有效解决部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为农服务缺乏合力。虽然多数镇村已逐步建立起为农服务体系,但基层社整体力量较为薄弱,不同乡镇、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够均衡,普遍存在管理还较松散、服务功能单一、凝聚力不强等问题。因供销改制后职工安置、社保缴费等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负担较重,导致基层供销难难以“轻装上阵”,缺乏抱团发展意识,制约了农业服务规模化推进,供销为农服务的实际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二)流通体系缺乏支撑力。有影响力、带动力的社有龙头骨干企业较少,皖山商厦作为流通体系建设中的龙头企业独木难支。具备全程托管能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屈指可数,且规模普遍偏小、布局散、链条短,服务组织系统内农技人员、农业土专家、“田教授”等普遍缺乏,与高校、农科院校合作还未形成以点带面,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还不够强,示范带动和服务“三农”“主力军”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人才队伍缺乏活力。市社现有编制数15个,在编在岗数15个,其中50岁以上11个,基层社在实施改革后,只有部分管理人员留守,全市基层社平均年龄超55岁,年龄结构老化。因基层供销社人员不享受编制内待遇,经济上没有稳定保障,长期存在着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缺乏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才。现有的“老龄化”队伍,服务本领退化、服务功能弱化、思想保守僵化,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不足。

(四)基层组织缺乏内生力。受历史遗留问题、人才队伍青黄不接、传统业务无优势、新生业务不突出等问题综合影响,基层社融资困难、外债压力大,普遍存在“生存危机”,保留下来的资产多是原基层社的老旧资产,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得不到有效改善利用,少量租金收入无力承担房屋维修、职工工资、银行贷款利息等费用支出,“造血”功能难以修复,在现代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三、意见建议

大约剩余30%的内容被隐藏了
阅读全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