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A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系列讲话精神,聚焦追赶超越,安康市按照“发展为要、生态立市、开放兴市、产业强市”总体要求,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项目为载体,推动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安康市从文化和旅游全链条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角度向下,制定了集成各个融合要素、具有前瞻性的《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十四五文旅广电发展规划》。从文化和旅游融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多样化发展。
一、基本情况
在推动过程中,安康市下属各县(区)紧密结合乡村旅游发展、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实际,充分结合所在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原则,积极发挥所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融合文化观光、文化体验、度假养生、休闲运动等多种形式,推出系列文化旅游融合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在县域层面,深入挖掘已有景区景点文化内涵,将文化元素贯穿到旅游各环节,开发文化新业态和文化旅游消费新项目。同时,安康市在尊重非遗保护规律的基础上,重视对非遗资源的挖掘和阐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演艺、节会活动等进行结合。积极将安康全域中已有民间文学、戏曲、武术、杂技、传统手工艺等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为旅游业注入优质、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内涵。此外,安康市还借助地域特有的一江两岸的山水和城市风光,积极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传统民俗文化旅游活动,通过吸纳文艺演出团体和艺术表演人才等多样方式灵活参与旅游景区经营。安康市大力倡导专业艺术院团与重点旅游目的地合作,共同创作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艺术水准高的文旅演艺产品,以推进重点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演艺节目的常态化建设。
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下,安康市没有将融合简单化为“文化+旅游”,而是立足实践,重构了旅游者主体与文化旅游的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相关实践中,尤以镇坪县、平利县、宁陕县与石泉县的发展最具代表性。
二、主要做法
(一)突出历史文化主题,提供特色旅游路线
安康市镇坪县立足于独具地域特色的长寿现象、盐道文化等,着力长寿产业发展。其中,着重建设生态康养产业园区,发展了以曙坪腊味小镇为代表的长寿文化民俗产业,推出了休闲养生、避暑度假和文化体验等主题的旅游产品。在此过程中,镇坪县以长寿文化产业作为长远发展战略,重视“中国长寿文化之乡”品牌建设。当前,“长寿文化之乡”已成为推动安康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基础支撑。
安康市平利县则以建设中国最美乡村为目标,以农耕文化等文化主题为依托,精心打造“茶乡风情游、巴山风光游、人文景观游”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同时,着力打造“县城—大贵—洛河—八仙—广佛—龙头村—长安”平利美丽乡村游内环线。在各条旅游线路建设过程中,平利县积极探索建立景区网格化服务体系,为公众提供“一张导览地图、一部地域宣传片、一条区域欢迎短信、一个旅游微信平台、一本风景集邮画册、一支导游队伍”的一体化旅游文化服务。此外,为进一步提升全域旅游特色品牌影响力,平利县还积极与同程、携程等主流网站合作,以全方位、多平台、特色化为目标进行宣传,促使“美丽乡村游”持续升温。
(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依托,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安康石泉县将申报成功的“火狮子”“鬼谷子传说”“鼓气馍”等一批非遗项目进行创造性转化,藉以文旅结合的有利契机,挖掘非遗文化价值和发展潜力,将民俗、鬼谷子文化和72门传统技艺等非遗文化与汉江石泉古城、中国鬼谷子文化小镇以及中坝作坊等景点充分融合。
此外,安康还依托宁陕城隍庙会、汉阴“三月三”古会、紫阳富硒茶、东药王殿庙会等传统民俗,着力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时尚进行结合,建成系列文化旅游节庆品牌。在品牌建设中,安康积极拓展传统工艺产品宣传推广路径以及销售渠道,将核桃工艺、紫阳毛尖传统手工技艺、面塑、粽叶扇子、脸谱制作、土陶工艺、纸伞制作等手工艺非遗项目进行挖掘,打造蕴藏地方文化内涵的系列旅游产品。
(三)大力建设群众文化活动,提升全域文化品位
安康市宁陕县依托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打造具有陕西特色文化旅游名片。宁陕县坚持“山水秦岭·山地运动”为主体,先后举办了山地越野挑战、山地自行车等一系列体育赛事。同时,为深化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宁陕县积极探索“体育搭台文旅唱戏模式”,“秦岭之心·绿都宁陕”广场大型地方文艺演出现已成为宁陕县特色品牌之一。同时,宁陕县积极推进“秦岭山货节”“兰花节”“影像节”“山地音乐节”“秦岭核桃节”、皮影展演、“欢乐城乡”等群众文艺展演活动建设,活动安排从当年五月份持续到当年的十月份。系列实践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切实提升安康文化发展站位。
安康市石泉县立足特色文化资源,将文化内涵注入于“吃、住、行、游、购、娱”各旅游要素产业中,打造了“文化唱好旅游戏、专场演艺进景区、旅游商品产业化、品牌活动常态化”格局。同时,石泉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出了大型原创实景歌舞《丝路之源·十美石泉》、古装情景剧《县令出巡》、火狮火龙表演、彩狮彩龙表演、五福财神送吉祥等表演产品。系列演艺产品的推出,为“鎏金铜蚕·丝路之源”“鬼谷子故里·智慧之乡”文化名片和“秦巴水乡·石泉十美”旅游形象名片的打造提供重要支撑,为提升全域旅游品质奠定坚实基础。
(四)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合二为一”
安康市平利县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乡村旅游服务中心进行功能性融合,积极筹建了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旅游信息服务、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法律普及和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驿站”。“文化旅游驿站”中配备了图书、电影播放机器、广场舞器材、群众乐器、无线WIFI等设施,为当地民众提供免费与开放服务。同时,亦推出不同的文化旅游信息服务,发挥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功能。当前,这些“文化旅游驿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群众的文化旅游生活需求,并配合安康乡村新民风建设,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提供可资参考的实践样本。
安康市石泉县则摸索如何将公共文化设施有效嵌入旅游景区、服务点,以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乡村旅游服务中心的功能性融合。该县围绕公众休闲性利用的现实需求,在旅游景区内建设“24小时自助书吧”,探索“阅读+旅游”的模式,为社会公众提供阅读服务、旅游信息服务以及相关休闲服务。同时,石泉县还积极探索“景区+博物馆”模式,在后柳古街、池河金蚕小镇、中坝作坊小镇等地分别建设了后柳水乡民俗博物馆、杨柳秦巴风情园金蚕博物馆、根雕奇石书画展览馆、汉江古城石泉县博物馆、石泉城市展览馆、中坝作坊小镇非遗陈列室、池河金蚕小镇“金蚕之乡”展览馆、云雾山鬼谷岭鬼谷子文化陈列馆。并在旅游景区景点休憩场所创建了“蚕桑文化”展示和体验等设施设备,有效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嵌入”的空间,真正实现了乡村旅游服务和乡村文化服务双赢的局面。
三、创新启示
文旅融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多样态发展是安康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重要内容,为打造安康市成为“以文强旅,以旅兴文”的文化旅游城市,建设为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完善的政策保障是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
文旅融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多样态发展的成功,背后离不开政府的科学规划与各项政策的保障。安康市成立了市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协调工作小组,统筹协调解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大问题。与此同时,建立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召开会议,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研究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作举措。此外,安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康市文化文物广电局与安康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发布《安康市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科学规划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布局,为镇坪县、平利县、宁陕县与石泉县等县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指引方向。安康市在政策保障建设过程中,还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政策条文中鼓励加强合作,资源共享。以此为扩大文化旅游合作范围,深化合作领域,畅通合作渠道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抓手,为实现政策、信息及相关生产要素等资源在全产业范围内流通、共享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重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乡村旅游服务中心的功能性融合
为适应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需要,安康市积极推进了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用地紧张、资金不足、内容单薄、人员短缺等难题,为解决上述难题,安康市立足县域层面,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进行融合。系列举措其实是将设施、资金、人员、组织体系和服务全面融合,为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和内容增加了文化含量。同时,安康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重点项目为依托,以地方特色品牌建设为重点,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了一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实现了文化旅游产业联动发展的建设目标。在此过程中,安康市极为重视文化旅游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以此为推动旅游产品研发、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提供保障。其中,安康市以文化产业发展为依托,设计与实施了“柔性”引进人才的政策机制,积极引进创意设计与新技术开放等方面的人才,切实推进文化旅游商品研制和特色品牌建设。以此保障文化旅游产业关联度、涵盖面、附加值的提升,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效能的提升。
透过安康市文旅融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多样态发展建设的现有资料,可以发现该项目成功实践出将特色文化资源合理有效转化的合理路径,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建成了以文化为依托提升旅游内涵、以旅游为依托促进文化繁荣的共赢局面。为其他欠发达地区提供了可参考、可操作的实践经验,是安康特色的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样板的重要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