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始终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厚植人才优势,三措并举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多向定点发力“广开才源”,全力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一是多方招才引智。用好用活公务员、事业单位和“三支一扶”招录政策,重点将用人需求向基层一线倾斜,每年拿出10%的编制从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中定向招录乡镇公务员,吸引有志青年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按照“集中引、重点引、专业引”总体思路,通过“达人英才计划”“宕渠智库”引进高层次硕博人才199名,以“百万年薪”招引支柱产业专业人才团队,优化专业人才结构,有效激活乡村振兴源头活水。二是深化校地合作。先后与多所高校合作,推进人才政策共商、人才平台共建、人才资源共享。截至6月,开展双招双引活动50余场、高校专场推介4场,累计引进硕博人才42名,柔性引进院士、专家15名。三是强化院士领衔。创新推行“院士团队+政府+企业+乡土人才”合作模式,投入研发资金300万元,引进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科院院士谢华安团队攻关水稻育种,成功签订《我县水稻育种攻关备忘录》,达到引进一个院士、配强一个团队、推动地方发展的耦合效果,着力形成院士领衔、政府保障、团队攻关、企业配套、群众受益的全新格局。
二、要素齐聚做强“硬核支撑”,不断延伸人才成长路线图。一是定制服务鼓干劲。瞄准高层次人才个人特质和发展规划,采取个性化、定制化培养方式,采取“一人一策”“一年一岗”定制化培养方案,加快培养锻炼步伐,解决“引人易、留才难”问题。全覆盖调研全县各类硕博人才职业愿景,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人才自身意愿,开展人才岗位“二次匹配”,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是跟踪培养助成才。建立人才跟踪培养机制,分专业、分行业、分领域设置专题培训班,开设“农林牧副渔”特色套餐,采取“点单式”培养模式,“量身”设计培训班次14个,实现人才培养“精准滴灌”。定期组织县域重点高层次人才赴省内外发达地区开展提能培训,根据工作表现安排到省市机关、发达地区、县委工作专班等岗位上挂下派,有效解决“不接地气”问题。三是拓展关怀暖人心。不断涵养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圈”,依托“我县人才之家”,常态化开展“缘聚宕渠·心安此处”交流活动20余期,为人才提供学习充电、交流分享、休闲放松的活动阵地。发放“宕渠英才卡”,成立“宕渠英才服务联盟”,在衣、食、住、行、娱、购等方面为人才提供专属会员服务。实施人才安居、安家工程,让各类人才心安宕渠、建功立业。今年以来,共发放高端人才购房补贴50万元,有233人入住县人才公寓。
三、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强力助推产才融合增效益。一是下好乡村振兴“先手棋”。推动人才、科技、资金、项目向种业集聚,探索“政府出题、院士出智、成果共享”全新合作机制,搭建育种平台,建成万亩“农高芯谷”水稻育种基地,打造再生稻、功能稻制种核心试验区700亩。成功研发大豆玉米良种在渠推广种植2万亩,加快建设玉米、水稻、大豆综合性制种大县,预计年产种子3100万斤、收益5.8亿元。二是培育乡村振兴“领头雁”。建立健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机制,整合县乡1593名农技员、“土专家”“田秀才”乡村“CEO”等人才资源,组团指导服务全县36家龙头企业、69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037个家庭农场,每年发展再生稻、功能稻40万亩,实现产值4.1亿元。三是涵养乡村振兴“新动能”。引进帮豪农业、中化农业等龙头企业36家,布局田博士实验基地3个,建设MAP智慧农业中心,建设高标准农田64万亩,抢滩落地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盘活用好企业管理经营型人才,纵深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线加快发展,构建精深加工全产业链条,计划到2027年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突破200亿元,将我县打造为成渝地区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