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实践。县在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生动实践中,以“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活动为载体,建立“三个机制”,突出“四敢导向”,实施“五大行动”,积极打造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实践样板。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建立“三个机制”,全县上下“动”起来。一是建立县镇村协同推进机制。优化调整“千万工程”活动指挥体系,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构建了各联镇县级领导蹲点调度指挥、各包扶部门具体负责、村级具体实施的县镇村协同推进机制。下发省市级示范村创建标准,指导群众打造美丽庭院,营造出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二是建立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将“千万工程”活动纳入县对镇、成员单位的目标责任考核,实行“周督查、月评比、季打擂、年考核”工作机制,县作风专班对照各镇任务清单,按时间节点开展督导,每月晾晒各镇工作成效,组织全县镇党委书记、党支部书记擂台赛5次,倒逼责任落实、工作落实、措施落实,确保活动有力有序开展。三是建立多元投入联动机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精心组织招商活动,健全政府投入与社会投资、群众投入的多元投入联动机制,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统筹整合涉农资金1.3亿元,其中,500万用于发展民宿产业,100万作为电子商务发展基金,200万作为林麝特色养殖产业发展奖补资金。长角坝镇联合6个村集体成立县康美兴村富民文化有限公司,打造特色民宿、餐厅、休闲娱乐设施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吸纳100余人就近就地就业,旅游景区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扩大。
(二)突出“四敢导向”,干部群众“热”起来。一是突出“干部敢为”,打造网红打卡地。以小谋大,集体讨论,镇村干部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盘活利用全县各村闲置资源,先后打造了“网红”知乎桥、向日葵花海、笑脸墙、童趣园等景观节点50余个,成为广大游客的打卡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为乡村旅游增活力、聚人气。二是突出“地方敢闯”,做好“党建+”直播。在全省率先创新设立“党建+”直播间,建立全市首家数字专家工作站,通过“党建+”直播间开展党员教育培训、人才培育、云党课、云招商,数字赋能“千万工程”活动。三是突出“企业敢干”,激活民间投资。大力推进“招才引智”工程,成功招引多名在外经商人士回乡创业,带动民间投资1200余万元,培育出“秦谷里”“绿叶仙棕”等一批X本地企业品牌,带动周边群众入企入园务工,实现企业增利、产业增效、群众增收。四是突出“群众敢首创”,凝聚强大合力。各部门、镇(街道)积极组织村民代表外出观摩学习好经验好做法,召开党员和群众座谈会、院坝会,谈感受、找差距、话举措、提动力,先后打造“老兵之家”“篾匠之家”等示范户,使群众“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理念入脑入心,主动参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三)实施“五大行动”,推动工作“活”起来。一是产业振兴促增收行动。大力实施“五个农业”,建成肖家庄农业内部循环型、石墩河林下经济融合型、沙窝景区依托服务功能配套型等“一业引领、多业融合、共生发展”的现代乡村振兴标杆村。加大农业品牌创建力度,实施“X土蜂蜜”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X土蜂蜜”区域公用品牌在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发布推介并入选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实施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以食用菌、冷水鱼、土蜜蜂等产业为核心,成功打造大河坝镇高桥村食用菌数字化示范、西岔河镇耖家庄村智慧农业试点、秦地南和景齐智慧渔业、龙草坪蜂蜜小镇智慧养蜂示范项目,实现了生长环境自动监测调整、远程自动化控制、种养殖参数统计分析以及视频慢直播等功能,推动农业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二是人才振兴强支撑行动。制定《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乡村人才振兴实施意见》,等,育好“梧桐”引“雁归”,推动“人才回乡、智力回归、资金回流、企业回移、项目回迁”。积极打造“雁归”磁场,将“飞雁还巢”作为破解人才瓶颈、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招录招考+校企合作+项目招商+N”模式,建立完善X籍在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投资经商人士信息库,以亲情、友情、乡情为纽带,回引“飞雁”创业创新。举办X籍企业家及成功人士联谊会,吸引“最美家乡人”耖洋洋等60余名X籍优秀人才返乡创业;挖掘培养冷水鱼养殖、农家宴操作、墙体绘画、食用菌培育和手工艺等方面人才,建立645人的农村乡土人才信息数据库,认证职业农民和高素质农民676人,“雁归”活力有效激发。三是文化振兴激活力行动。积极培育研学、旅居、康养新业态,高质量举办茱萸花海踏春游、秦岭大熊猫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活动,“看大熊猫·赏山茱萸”入选“文旅部精品旅游线路”,成功举办X大熊猫区域公共品牌发布暨文旅产业招商推介会、中国西北音乐节X熊猫音乐奖民歌邀请赛等。X首部文旅融合舞台剧《熊猫的呼唤》成功首演,“陕西师范大学长安笔会中心X创作基地”落户X,“静美X、熊猫家园”秦岭生态摄影展在西安举办,组织开展“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摄影大赛,以及“茱萸红、产业兴、生活美”等主题文艺系列采风活动,创作了一批接地气、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四是生态振兴更美丽行动。建立健全“公检法‘三长’+林(山)河(湖)田‘三长’”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7%,空气质量优良率居全省前列。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全县累计改造提升卫生厕所7741座,卫生厕所普及率97.4%。深化城乡环卫一体化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全县累计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21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稳步提升。深入推进“5+1”治水三年行动,出境水质稳定达到类标准,椒溪河被评为“陕西省幸福河湖”。成功创建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第一批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五是组织振兴强引领行动。加强政治素质考核,强化政治监督,提升党员干部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实行“双向三平台”挂职锻炼培养机制,选派138名干部到重点项目、乡村振兴、巡察督查等一线历练成长。以“组织点题、班子答卷、多维考评”机制统筹基层党建,深化“五星创建、双强争优”活动,着力培育“党建+”特色品牌。常态化开展村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活动,推动基层党组织“比学赶超、争先晋位”。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好“一约一团五会”,提升乡村法治、德治、自治水平。健全二级网格、风险台账、群众动员“三个机制”,全县基层治理水平有效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连续4年被授予省级平安县,荣获首批省级“平安银鼎”。
二、存在问题
一是认识高度还不够。工作推进中,个别干部认为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仅限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没有站在“大农业”“五个农业”和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来认识和开展工作。
二是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村基层干部工作思路还不够开阔,工作推进还不够均衡,主动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创造性开展工作还有差距。与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工作结合不够紧密、统筹不够有力。
三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受制于秦岭山地地形和小农思维影响,该县农业产业规模普遍偏小,产量总体不高,特色农业亮点不多,特色产业品牌不响。有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经营管理方式粗放,产业效益不佳,经营管理不够科学。
四是群众主动参与不强。广泛发动群众做得还不够,群众积极主动参与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还有待加强。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村子劳动力减少。
五是宣传氛围不够不浓。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做法不够,典型人、典型事例的挖掘、报道还不够多,未能在全社会营造出人人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在凝聚广大干部群众合力方面还需进一步下功夫。
三、对策和建议
(一)注重舆论引导,在提高思想认识上下功夫。深化思想认识。持续宣传好解读好党对农业农村的基本政策、基本经营制度和一系列富农强农惠农政策,使广大农民群众进一步树立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坚定发展信心。强化舆论引导。持续深入开展“千万工程”经验和“五个振兴”教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群众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使活动家喻户晓,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激发开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热情。明确创建要求。对标省市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标准,明确创建活动效果、标准、任务等,注重发挥村级组织战斗堡垒和示范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制定长、中、短期致富兴业措施,做到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措施得当,逐步实现农村强、农村美、农民富。
(二)做好重点工作,在走深走实上下功夫。一是全面抓好乡村建设。按照省市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标准和五个一票否决事项,积极争取多方支持,提升镇域基础设施水平和管护能力,持续做好农村改厕、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坚持开展“扫干净、摆整齐、讲文明”专项行动,让“一时净”为“时时净”,进一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充分唤起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全面擦亮乡村振兴底色。二是深入开展文化赋能行动。建好村级文化大舞台,用好宣传栏和公共文体活动广场等文化阵地,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日间照料中心、农家书屋服务功能,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引导群众在参与实践中提高道德素养。三是不断深化基层治理。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三治”融合,积极发挥“一约五会一团”群众自治组织作用,推行“一网统管”,构建党建引领“一网四化三统一”基层治理体系。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及时处置信访稳定隐患,强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强化农业产业发展,在增加村民收入后劲上下功夫。一是全面推进产业链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全县养蜂、猕猴桃、山茱萸等资源优势,开发乡宿、乡游、乡食、乡购、乡娱等综合体验项目,挖掘多元价值,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村集体经济综合效益。二是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坚决抗牢粮食安全责任,全面完成全年粮食播种任务,水稻、油菜种植面积逐年提升。大力发展“五个农业”,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全县44个村因地制宜推出电商产品。聚焦“一长两短N特”产业总体布局,加快全产业链建设,积极争取中省市农业项目资金,做强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全面促进联农带农促增收。坚持推进“以强带弱、抱团发展”的带动模式,通过订单联结、股份联结、租赁联结等方式,组织引导村集体、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乡土人才带动群众发展产业。进一步提升社区工厂发展水平,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带动群众就近就地务工,实现“门口有产业,门前能增收”,鼓起群众“钱袋子”。四是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实施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示范推广“联村共建、村企合作”等发展模式,因村施策发展特色产业、资产租赁、闲置资产盘活利用、特色电商等集体经济。扎实开展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专项行动,加强村级资产管理运行,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五是做大做强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涉农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加快构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为主力,以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116个,家庭农村49个。逐步完善订单、股份、劳务、租赁等利益联结机制,把更多农民群众更稳定的嵌在产业链上。
(四)强化群众参与,在营造工作氛围上下功夫。一是要强化教育,增强主人翁意识。摒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把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从身边小事开始做起,动员群众积极参与,争当勤劳人,争做致富户。二是晾晒交流,增强比学赶超氛围。举办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擂台比武、“现场观摩+点评测评”等活动,通过晒亮点、看实绩、比作风、看变化,推动形成“比学赶超、争先晋位良好氛围”。三是强化宣传,营造氛围。进一步总结提炼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好做法、好经验,对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典型案例,扩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群众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和满意度,形成由点带面、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