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谨向大家呈上2024年度抓基层工作述职报告,恳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一、履职情况和工作亮点
(一)突出理念引领,筑牢“主阵地”
过去的一年,我始终坚定“实干为要、创新为先”的工作理念,扎根岗位职责,以务实创新的精神推动各项工作稳步前行。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1.深化理论武装。始终将“学思践悟”作为引领,紧密围绕新时代的新要求,扎实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学习实践活动。在全年中,成功组织了16次专题研讨会,深入探讨了基层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实际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积极开展“基层工作创新大讲堂”活动,共举办12期。邀请了专家学者、优秀基层工作者等进行授课和经验分享,内容涵盖了社区治理、民生服务、基层党建等多个领域,拓宽了基层工作者的视野和思路。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形成了10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这些报告聚焦于基层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为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创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基层工作者成长营”活动。通过线上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基层工作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组织线下的集中培训和实践活动,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实效性。累计参与人数突破1000人次,有效提升了基层工作的整体水平。
2.强化示范引领。以“创新引领、示范带动”为切入点,精心打造“一区一品、一站一特”服务品牌。通过深入挖掘各地区的特色和优势,打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服务品牌,提升了服务的品质和影响力。建成“幸福港湾”便民服务站20个,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服务。这些服务站涵盖了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满足了居民的多样化需求。积极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400余次,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成功举办“四季文化节”系列活动24场,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活动涵盖了文艺演出、书画展览、民俗文化展示等多个方面,深受居民的喜爱和欢迎。创新推出“掌上办”“码上办”“就近办”三位一体服务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效率和便捷性。群众可以通过手机APP、二维码等方式,随时随地办理各类事务,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群众满意度持续攀升。
(二)加强团队建设,树立“新标杆”
1.完善培训机制。制定并实施了《基层工作者素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了“月月有培训、季季有交流、年年有提升”的常态化培训机制。通过系统的培训计划,不断提升基层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持续开展“每周一课”专题培训,内容涵盖了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沟通技巧等多个方面。通过定期的培训,使基层工作者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政策和知识,不断提升工作能力。举办“实战练兵”技能比武活动,通过模拟实际工作场景,检验和提升基层工作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组织“跨区域”工作交流活动,促进不同地区的基层工作者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拓宽工作思路和视野。累计培训基层工作者800人次,切实提升了队伍的整体素质。
2.创新管理模式。推行“首问负责、首办到底”工作法,明确了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义务,确保群众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建立了“双向约谈、双向评议”机制,加强了工作人员与群众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实现服务效能提升40%。积极开展“最美基层工作者”“服务之星”“创新能手”等评选活动,表彰先进典型30名。通过树立榜样,激发了基层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了“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三)深化服务基础,耕好“民生田”
1.优化便民服务。全力推进“15分钟生活服务圈”建设,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示范点40个,实现便民服务站点覆盖率100%。通过合理布局服务站点,使居民能够在短时间内享受到便捷的生活服务。依托“智慧社区”平台,推出“一键响应”“随叫随到”“上门服务”等特色服务项目,实现500项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居民可以通过手机APP或社区服务热线,随时随地提出服务需求,工作人员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响应和处理,让群众享受到“零距离、零等待、零障碍”的贴心服务。
2.破解民生难题。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意见建议800余条,建立了“民生实事项目清单”。针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制定了详细的解决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了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大力推进“暖心工程”,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建立特殊群体信息库,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为他们提供定期体检、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等服务,受益群众达5000人次。深入实施“邻里守望”计划,组织开展“邻里节”“睦邻日”等活动,促进社区和谐。通过这些活动,增进了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营造了和谐融洽的社区氛围。
(四)严格制度执行,守好“底线关”
1.健全工作制度。制定完善各项工作制度30项,形成了系统的制度汇编,确保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这些制度涵盖了基层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工作流程、服务标准、考核评价等,为基层工作的规范化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建立“周研判、月总结、季考核”工作机制,加强对工作的过程管理和监督考核。通过每周的工作研判,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每月进行工作总结,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每季度进行考核评价,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督促整改,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有效落实。创新推出“三色预警”机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分别用红、黄、绿三种颜色进行预警。对红色预警的事项,进行重点跟踪和督促整改,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对黄色预警的事项,进行提醒和关注,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对绿色预警的事项,进行总结和推广,形成良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通过“三色预警”机制,实现了问题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2.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双向测评”机制,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方式,了解群众对基层工作的满意度和意见建议。同时,组织基层工作者对上级部门的工作进行评价,促进上下沟通和协调配合。群众满意率达96%,表明了群众对基层工作的认可和支持。完善“12345”热线处置机制,建立“1小时快速反应”通道。对群众通过“12345”热线反映的问题,要求在1小时内进行响应和处理,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通过建立快速反应通道,提高了投诉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了投诉处理率、群众满意率“双百分百”。推行“阳光工作法”,定期公开工作动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通过社区公告栏、微信公众号、政府网站等渠道,及时公开基层工作的进展情况、政策法规、服务事项等信息,让群众了解基层工作的情况,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分析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通过深入分析和认真反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落实服务职责方面存在差距。尽管我们在推进各项服务工作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但在工作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上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工作在执行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到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困难,导致服务效果打了折扣。一些工作的开展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调研和分析,未能真正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某些社区服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虽然服务设施已经建设完成,但在服务内容和质量上还存在不足,未能满足群众的期望。工作落实的监督和评估机制还不够完善,对工作的实际效果缺乏有效的跟踪和反馈。这使得一些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了服务职责的有效落实。
2.在破解实际难题方面有待突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基层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然而,我们在创新举措方面还不够有力,缺乏对新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导致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应对一些复杂的实际难题时,我们的工作方法和手段还比较传统,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例如,在解决社区环境治理、物业管理等问题时,我们的解决方案还不够多元化,未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力量共同参与。对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还不够充分,未能将其有效地转化为解决实际难题的工具和手段。在信息化时代,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基层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3.在回应群众诉求方面仍有不足。服务响应速度还不够快,未能在第一时间满足群众的需求。在处理群众的投诉和建议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群众的不满情绪增加。个性化服务不够精准,对群众的差异化需求了解还不够深入。在提供服务时,未能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导致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对特殊群体的服务保障还存在短板,未能充分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例如,在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服务时,还存在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内容单一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理念和方法有待改进。部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还存在着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缺乏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对群众的需求和利益关注不够,未能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工作中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思考,对各项工作之间的联系和协调不够重视。导致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重复劳动、资源浪费等问题,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2.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存在不足。基层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还有待提高,部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还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缺乏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导致在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队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也存在一定问题。一些基层工作者工作压力大、待遇低,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人员流动频繁。这不仅影响了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不利于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3.沟通协调和资源整合不够充分。与其他部门和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还不够顺畅,存在信息不对称、工作衔接不紧密等问题。导致在解决一些综合性问题时,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工作的推进和落实。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还不够充分,未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在开展一些社区服务项目时,过于依赖政府的投入和支持,缺乏对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有效引导和利用。
三、下一步思路和重点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我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进:
(一)在能力提升上,持续学习强本领
1.加强业务培训。深入开展“每周一课”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业务骨干进行授课,内容涵盖基层治理、民生服务、法律法规等方面,提升基层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水平。每月组织一次集中培训,针对当前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讲解,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提高基层工作者的实际操作能力。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检验基层工作者的学习成果,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激励基层工作者积极学习、不断进步。
2.创新学习方式。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在线课程等资源,方便基层工作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定期组织线下集中学习和交流活动,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实效性。加强“理论+实践”的学习,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实践操作、实地调研等方式,加深基层工作者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内训+外训”的学习活动,内部培训注重提升基层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外部培训则注重拓宽视野、学习先进经验和理念,内外结合,全面提升基层工作者的能力水平。
3.建立经验分享机制。定期开展“工作坊”活动,组织基层工作者分享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促进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举办“经验交流会”,邀请优秀基层工作者进行经验介绍和成果展示,为其他基层工作者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开设“创新论坛”,鼓励基层工作者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和模式,分享创新成果和经验,营造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良好氛围。
(二)在人才培养上,持续精准施策重实效
1.完善培养机制。实施“青蓝工程”,为新入职的基层工作者配备导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培养,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工作环境、掌握工作技能。建立“导师带徒”制度,选拔一批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基层工作者担任导师,与年轻工作者结成师徒对子,通过言传身教,传承工作经验和优良作风。加强对基层工作者的职业规划指导,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2.优化考核机制。开展“季度之星”评选活动,根据基层工作者的工作表现、工作业绩、群众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选出季度之星,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基层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年度标兵”评选,对全年工作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基层工作者进行评选和表彰,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注重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的考核,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正、真实准确。
3.加强团队建设。打造“学习型”团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基层工作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建设“创新型”团队,鼓励基层工作者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积极探索基层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推动基层工作不断创新发展。培育“服务型”团队,强化基层工作者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构建“效能型”团队,加强团队的协作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和执行力,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三)在工作创新上,持续探索路径促发展
1.推进“智慧服务”。加大对“智慧社区”平台的建设和投入,完善平台功能,拓展服务内容,实现社区治理、民生服务、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对社区居民的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为精准服务提供数据支持。推广智能设备和应用,如智能门禁、智能垃圾桶、智能养老设备等,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和便利性。
2.深化“双报到”机制。进一步加强与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协调,完善“双报到”工作机制,推动更多的资源和力量下沉到基层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内容。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形成社区治理的强大合力。
3.创新工作方法。建立“群众需求清单”,通过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群众的需求和意见建议,为工作开展提供依据。完善“问题销号台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类,明确责任人和解决时限,实行销号管理,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构建“成效评价体系”,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对工作的成效进行客观评价,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和措施,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