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辖内共有企业2216家,街道所辖村居70%土地已流转,“农民失地”成为普遍现象,也成为制约村居长远发展的主要问题。面对绝大多数村居发展动力不足、经济结构单一、群众就业困难等问题,**街道立足产业基础和优势特点,探索以“党建引领、抱团发展、就业优先”三种模式,推动村民增收致富,为失地村居走向共同富裕提供了“**样板”。
一、党建引领,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求变”。
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激发党员干部工作热情和智慧力量,凝聚群众强大合力,牢牢抢抓发展主动权。
一是育强“头雁”队伍。创新建立村居点单、街道接单的“菜单式”点学模式,完善“书记论坛+集中轮训+小班培训+实地调研”干部培训体系,全方位拓宽基层党支部书记、党员干部视野,带动村居发展晋位升级。先后召开书记论坛12期、小班额培训8期、实地调研14次、累计培训党员干部460余人次。
二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允许村党支部将政策允许范围内的集体资金作为股份注入合作社,并动员村民以资金、劳动力等形式自愿入股,组成新的资产经营共同体,同步引入现代生产及经营理念,提升农村集体创富能力。目前,**街道共成立12家合作社、党支部领办率达91.67%。如,**村党支部领办“艺升”合作社,通过销售装饰画、家装摆件等方式,实现村集体增收4万元、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
三是培育致富能手。建立“党建+乡村振兴”培养机制,同步打通“优秀农民到党员、优秀党员到村干部、优秀村干部到村支部书记、村支部书记到致富带头人”发展渠道,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同时,建设占地1000平方米的带货主播孵化基地,对有再就业意向的农民进行培训37场次,最大程度挖掘失地农民通过直播创收增收能力,让“小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机”。
二、抱团发展,变“单打独斗”为“合作共赢”。
聚力破解村居因各类资源分散而制约发展的问题,创新“村+”路径,聚集优势资源,实现抱团共赢发展。
一是村村共建。探索“街道统筹、跨村发展、保底分红”的“飞地抱团”发展模式,以土地作价入股、村居合资开发等形式,盘活土地、资金等闲置资源,启动祥悦金街、五指山路美食节、现河生活港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村居经济特色样板,实现村居资产增值6000万元。
二是村企联建。在全市率先推动失地村居村企联建发展,6个村居与科瑞、永利精工等企业签订村企共建协议书,村居为企业输出劳动力、做好生活配套服务,企业为村居提供技术培训和劳动岗位,达到“1+1>2”的效果。目前,企业指导村居技术培训48次、村居为企业输出劳动力230人。
三是政村帮建。充分挖掘区域内优势资源,通过高新区国资公司、投融资公司等平台,将部分村居现有闲置资金进行整合运作,每年为卢家、王连、姜王等6个村居带来100万余元收入;同时,探索运用闲置楼房抵顶房屋补偿款,明确要求抵顶房屋用于出租,保障村居在失地情况下,可以获得长期稳定收益。
三、就业优先,变“输血增长”为“造血发展”。
避免群众因无法就业最终出现“坐吃山空”的窘境,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创新方法举措,为失地群众提供多层次的就业服务。
一是创建人才资源综合服务体。建设“需求收集—岗位匹配—提供培训—精准推荐”全链条“一站式”全域共享人才资源服务综合体,设置村居劳动力信息库、企业用工需求库、油田劳务输出库,搭建起“村居+企业+油田”精准对接平台,有效助推农村劳动力进厂务工、进城居住。截至目前,对接企业639家、收集招聘岗位2282个、完成就业信息登记959人、成功推荐失地农民306人再就业。
二是鼓励个体经营发展。强化创业信息服务,精准推送行业和市场动向信息,引导有条件的失地农民以市场为导向,依法自主选择经营范围,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目前,街道各类个体工商户达1642户,户均年收入11万元以上。
三是精准开发公益岗。围绕“群众所盼”“基层所需”,聚焦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10项重点工作,开发公益性岗位110个,托底帮助年龄偏大、技能较弱、身体残疾和家庭特别困难的人员“优享”就业,有效激发出群众自食其力、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