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民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为全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深化理论武装,筑牢政治忠诚。一是深学细悟明初心。始终坚持把加强政治思想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以“三会一课”为抓手,坚持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制度,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二是夯实阵地强保障。进一步建设学习活动场地,优化配置党建办公室、支部活动室、党员读书室,打造了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走廊”和党建文化墙,成立了主题读物研读小组,组织开展“书香民政 阅享人生”全民阅读活动,有效保障党员干部个人学习、组织生活的高效开展。三是以讲促学提能力。举办“读习语、学理论、诵经典、强修养”——创建“书香机关、书香支部”诵读比赛,在全机关积极倡导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文明风尚,以浓郁书香凝聚精神力量、提振士气,激励市直民政系统全体党员干部持续发扬优良作风,为建设美丽幸福新贡献民政力量。
(二)深化组织建设,夯实战斗堡垒。一是完善党建工作制度。印发《市民政局党建工作责任制度》《市民政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制度》《市民政局谈心谈话制度》《市民政局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将“三会一课”、党务公开、述职评议等六项制度上墙,供党员干部日常学习,以制度建设推动各支部工作规范开展。二是夯实党建工作责任。始终把党建工作列入党组的重要议事日程,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局党组定期专题研究党建工作,印发了《局党总支年度党建工作要点》并与4名党支部书记签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责任主体。三是推动党建任务落实。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定期召开党组会专题研究党建工作,建立班子成员包抓下属单位党组织党建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专门听取所属各支部党建工作开展情况汇报,联合驻局纪检组对所属4个支部的党建工作进行全面督导检查,及时反馈问题并督促整改,切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到实处。
(三)深化党业融合,提升发展效能。一是深化开展“党建+品牌”创建活动。今年以来,民政局党总支坚持“一单位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理念,指导所属党支部结合自身工作特点,找准党建和业务工作结合点,积极打造“红色善行·为民爱民”、“健康体重,理想血压”,“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街访问答”、“福彩公益行”“妈妈饭”等党建品牌,充分发挥了示范功能效应,增强了党员干部向心力、凝聚力,各支部组织建设和党建工作质量进一步提升,深入细致落实民政工作。二是不断树牢宗旨意识。聚焦困难群众、困难老党员,开展支部“结对共建”和“帮扶村”困难党员慰问主题党日活动,宣讲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各项政策,激发党员干部和结对共建社区、帮扶村党员群众爱党爱国情怀、党员艰苦奋斗意识,筑牢党支部战斗堡垒,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作出贡献。三是从严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并按照“党建APP”要求,规范上传报备,切实加强了政治机关建设。四是不断强化党员队伍建设。积极吸收优秀成员加入党员队伍,及时做好党员关系转接工作。今年以来,民政局党总支转为正式党员7名,预备党员4名,发展积极分子10名,转入党员3名,转出党员3名。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化“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学习载体,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围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开展专题党课、红色教育等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同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定期分析研判党员干部思想动态,确保民政系统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服务群众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二)夯实组织基础,激发队伍活力。 以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优化党组织设置,选优配强党务干部队伍。严格执行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创新“党建+业务”融合机制,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组建志愿服务队等形式,推动党员在兜底保障、养老服务、儿童关爱等一线亮身份、作表率。深化“双培养”工程,将业务骨干发展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打造政治过硬、本领过硬的民政铁军。定期开展作风整顿和廉政警示教育,强化“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责任担当。
(三)聚焦民生实事,提升服务质效。 坚持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推动党建成果转化为惠民实效。在城乡低保动态管理、特困人员照料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实施“党建示范项目”,建立党员干部联系困难群众机制,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党建引领提升群众满意度,奋力书写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的“我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