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教育局2024年工作要点

发布:笔杆子 时间:2023-05-10 字数:7038字

2024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深化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攻坚之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全县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初心,强化为国育才担当,紧紧围绕“建设基础教育强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目标,以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为统揽,聚焦人民所思所盼,主动识变,积极应变,奋发求变,破除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之冰,突破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围,实施“七大工程”,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有温度的人民满意教育。

一、实施党的建设引领工程,把准教育高质量发展航向

深入学习宣传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全县教育系统首要政治任务,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和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等形式,深入持久、及时跟进,准确把握“国之大者”对教育工作的要求。围绕党的二十大重大意义和核心要义,加强宣传引导和研究阐释,扎实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推动入脑入心。把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体现到教育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转化为深化改革、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突出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和全县“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强化局党委统揽全县教育工作的主体作用,突出抓好教育系统组织引领建设,全面夯实基层党建基础,着力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工作机制。突出抓好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深化“双培养”机制,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纳新工作。积极创新党建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把党的领导融入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确保学校始终成为党领导的坚强阵地。

持续擦亮教育党的建设品牌。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提升局党委履职能力。挖掘“教育唱响大道理党员传递正能量”品牌内涵,严格落实党的基本制度,深化“三红工程”内涵,创新实施“三心”行动,全面实施“党建+作风建设”“党建+教育教学”“党建+重点工作”等“党建+”实践项目,抓重点、攻难点、创亮点,推动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党建+”展现新气象,叫响擦亮**教育党建品牌。

继续加强教育宣传和舆论引导。强化全媒体运用理念,加强与省市县各级主流媒体沟通联络,充分发挥各级党媒和政务微博的宣传主阵地作用,加大**教育新闻宣传、策划力度,大力营造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加大教育通讯员队伍建设,讲述**教育好故事,传递**教育好声音。深化教育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加强政策解读,回应群众关切。持续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加强对教材使用、教师引进、学生活动等方面的政治把关。加强涉教舆情监测、研判、报告,提升舆情反馈处置能力,切实维护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持之以恒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严格落实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若干规定,密切关注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巩固扩大党员干部纪律作风整顿活动成果。全面深化巡察反馈问题整改,推动各类问题见底清零。强化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加大教育领域重大隐患风险排查整治,压实管党治校政治责任,大力支持县纪委监委派驻县教育局纪检监察组工作,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实施教育管理提质工程,释放教育高质量发展活力

不断强化“五项”管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管理的要求,夯实学校责任,严控作业总量、提高质量;防止干扰,保证睡眠时间;柔性管理,科学使用手机;守住“红线”,抵制不良课外读物;提高体质健康管理水平,加强防近视工作。创新日常跟踪监测手段,加强“五项管理”宣传教育,提高学校、家长、社会共识,增强教师执行力和学生自控力,形成科学长效机制。

创新推进课后服务。进一步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不断完善和优化课后服务管理,扩大资源供给,丰富服务内容,按照每周开展5天、每天2小时科学实施“六大板块”(答疑解惑、素质拓展、阅读铸魂、强身健体、培养特长、社团活动),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做好“民生小事”,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

精心打造“三个课堂”。聚焦“课堂革命陕西行动”,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出台关于加强薄弱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切实加强小学英语、科学等薄弱学科教学管理工作。上好“第一课堂”,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优化“第二课堂”,充分利用课后服务等途径,帮助学生消化课堂知识、培养兴趣爱好、拓展综合素质;强化“第三课堂”,用好县域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发展学生学趣,提升综合能力,促进快乐健康成长。

全力整治培训机构。发挥“双减”部门联席协调机制,加大执法巡查和明查暗访,重点治理隐形变异类培训、超时段培训、从业人员资质、合同签订及执行、广告宣传备案、预收费监管、无证无照“黑机构”等关键环节,巩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成果。及时向社会公布校外培训白、黑名单,坚决查处扰乱招生秩序的培训机构和个人,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全面提升督导效能。启动第四轮“316工程”基础教育学校高质量发展督导评估工作。配合做好省市级素质教育优秀学校(幼儿园)创建工作。继续做好校长园长履行职责督导考核工作。持续加强责任督学对疫情防控、“双减”、“五项管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等专项督导工作。围绕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和群众合理教育诉求,开展常态督导、专项督导和综合督导。

三、实施教育改革破冰工程,提升教育高质量发展效能

更新办学理念。融合运用传统和现代技术手段,积极探索基于学科特点、注重核心素养、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范式,引导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

创新管理机制。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尊重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激发各类学校办学活力。持续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统一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和聘用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为实现中小学均衡优质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

改革评价体系。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若干措施及任务清单,积极探索面向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突出素质导向,推进改革试点,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开展与教育评价要求相悖的制度、措施和行为专项纠偏清理行动,修订完善教育质量评价办法、教师教学实绩考核办法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通过教育评价杠杆撬动育人方式转变,真正实现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矫治功能,推动教育评价改革落实落地。

加强教研教改工作。加强专业化、专家型教研队伍建设,补充短缺学科教研员,提高教研人员水平,支持服务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新课程新教材研究,打造课堂新形态,探索教学新模式,增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系统化,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教研水平。聚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注重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遴选县域内骨干教师组建送培团队,深入学校开展课堂诊断、课例研磨、示范教学、主题报告、《课标》解读等活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落实落小落细。

推进课题带动战略。坚持“问题”即“课题”原则,实化课题研究,注意发现和提出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以问题研究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反哺教育教学。启动实施课题滚动升级计划,规范课题研究管理,加强课题研究指导,组织开展各级各类课题实施情况专项调研,注重课题研究人员业务培训;遴选优秀成果,申报上级课题立项,提升课题含金量。

四、实施队伍建设培优工程,涵养教育高质量发展活水

涵养高尚师德。贯彻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加大师德失范行为惩处曝光力度,持续整治有偿补课和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问题,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扎实开展“讲述我的师德故事”主题活动,将师德内涵落实到工作和行动中。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宣教活动及师德先进评选,树好师德标杆,强化典型引领,传递师德正能量。

提升教师能力。组织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设计评赛、教师命题大赛、作业设计大赛、教学成果评选系列评赛活动;加强教师基本功、教学设计能力、现代教学手段应用能力提升,为课堂教学改革奠定坚实基础。继续在全县中小学专任教师中自下而上开展“五个一”评赛,评选优秀案例,促进共同成长;在教研员队伍中开展“五个一”引领活动,组织开展教学能手评赛、思政课教学展示、保教保育评赛、教学创新大赛等教学技能评赛活动,优化骨干教师体系;组织县域内名师做好省市级参赛选手培训工作。

减轻教师负担。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聚焦教师主责主业,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事项,规范精简各类报表填写,规范教育统计和调研工作。坚持分类治理,从源头上减轻教师负担,年内文件和会议减少三分之一以上,涉及基层学校和教师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减少三分之一以上。坚决杜绝强制摊派与教育教学无关事务,严禁安排中小学教师参加无关活动,营造和谐、宽松、宁静的校园氛围,确保广大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优化师资配置。会同编制、人社部门,充分考虑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性,确定年度教师补充计划,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用好用活教师“周转池”,推动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均衡城乡、区域、校际间师资配置。落实新聘教师服务期制度,将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作为教师职称晋升条件之一。构建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教师配备机制,建立灵活的人才引入渠道,打造复合型教师队伍。

保障教师权益。持续完善教师职称评聘晋升、待遇保障、评优树模、绩效考评机制,满足教师合理诉求,调动、激发教师干事创业激情动力。明晰惩戒界限、把握惩戒尺度,发挥教育惩戒作用,树立学校教学权威,确立教师育人地位。通过隆重表彰优秀教师、落实教师荣誉制度、开展走访慰问、举办丰富多彩的工会活动等举措,在全社会营造更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

五、实施教育协调推进工程,健全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

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以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为抓手,全面构建以公益性、普惠性为主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适度增加公办园学位。规范民办园管理,撤销规模小、条件差、群众意见大的民办园;加大对条件相对较好民办园的扶持力度,鼓励支持民办园创建普惠园。加大各级各类示范园创建力度。制定幼儿园质量评估办法,加强幼儿园督导,推进幼教事业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做好塬区农村小学资源整合。配足配齐乡村学校专业术科教师。加强农村小学管理,充实农村学校教师数量,保持城区教师、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轮岗不少于5%。持续深化义务教育“同优共进”机制建设,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化发展。完善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机制,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收并完成义务教育权利。对标对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指标体系,查漏补缺,补齐短板,确保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顺利通过评估验收。

推进普通高中特色优质发展。建立健全普通高中“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工作推进机制,推进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落地落实。分层次组织教育部门工作人员、校长和骨干教师开展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专业培训。完善学生选课制和走班制教学模式,促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转变。创造条件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持学校深化骨干团队建设。强化对外交流,加强高考备考,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推进职业教育创新融合发展。坚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提升学校关键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持与高职学校联合开展五年一贯制办学,构建短期培训-中职教育-高职单招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推进“1+*”证书制度改革试点,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探索校企联合招生,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用好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推动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支持学校公开招聘行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任教。深化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产教融合,鼓励学校、企业以“校中厂”、“厂中校”方式共建一批实践中心,服务学生实习实训和企业员工培训等。支持学校面向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广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技能型社会建设。

推进特殊教育全纳融合发展。坚持特殊教育公益性,推行全纳教育理念,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加强专业化特教队伍建设,加大特教教师补充力度。健全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特教学校、送教上门等学习方式,坚持每年开展一次残疾儿童学习能力鉴定,为残疾儿童少年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提供建议,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加强与卫健、残联等部门联动协作,为残疾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康复服务。加强残疾学生体能、智能、技能训练和心理、意志、信念培养,提高残疾学生生存本领和心理品质,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六、实施五育融合赋能工程,擦亮教育高质量发展底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新思政观引领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用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固本培元,引导广大青少年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育灌输和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传承马栏红色基因,深化“弘德校园知礼少年”德育品牌建设,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深化推进素质教育“5+1”工程,持续强化艺术教育、劳动教育、体育健康教育,坚持开展校园“两节两会”,确保学生具备1-2项艺术技能、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把学生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提升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充分保障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开齐开足体育课,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体育活动,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设立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美育实践课程和艺术社团,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和高尚情趣。把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建好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确保中小学劳动教育每周不少于1课时。

七、实施教育供给保障工程,筑牢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

持续加快教育基础项目建设。规划总投资3.7804亿元,年度投入1.542亿元,实施重点建设项目8个,其中新建项目2个,续建项目6个。规划总投资4526万元,年度投资3000万元。

严格规范教育经费使用。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做好教师工资发放工作。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优先足额保障教学投入。普及推广财务云管理系统,增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堵塞不合理开支;规范学校资金支付,杜绝大额现金支付;加强学校财会人员专业培训,提高法规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大内部审计,规范学校财务管理。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加快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促进“互联网+教育”大发展;围绕高考改革,加快智慧教室和智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持续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县、智慧校园示范校创建,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精神,健全防返贫监测机制,筑牢返贫致贫保障网。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各项工作制度,精准落实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的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深入推进“万人帮万户合力促振兴”、师生结对帮扶和驻村帮扶工作。鼓励、支持社会公益组织定向支持**乡村教育振兴。

维护教育大局安全稳定。加强教育潜在重大风险隐患预判、防范与化解,防止“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生。深化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和落实校园安全各项规章制度。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充分发挥联防联控机制作用,强化防疫物资的统筹调度,加强防疫知识宣传教育,抓实抓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升校园公共卫生水平。深化“13530”安全教育,强化各类安全应急演练,提高师生应急处变的自护自救能力。常态化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全面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支持配合全县中心工作。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重大工作决策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创新,谋势而为、顺时而动,积极跑项目、主动争资金,升级教育发展基础,扩大教育开放程度,提升办学品质。主动融入全县各项重点工作,充分发挥教育人才和智力资源优势,积极投身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为推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教育新的更大贡献。

 

大约剩余30%的内容被隐藏了
阅读全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