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中总结时。面对总结这一重复性、周期性和规律性很强的文种,不少人感叹写起来很容易“年年岁岁花相似”,重复雷同、讲不出新意。其实,总结是对过去一个阶段工作的全面回顾、思考,是现实工作的延伸,更是沉淀经验、汲取教训、改进提升工作的有效手段。一个单位的职责和任务是相对固定的,但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和把握其特点规律,用以审视盘点不同时期阶段的形势任务和工作成效,就能写出具有深刻时代印记、鲜活实践特色和重要指导意义的好总结。 来源于:金刷子公文网
一、纲举目张,确立文章的精气神
《说文解字》曰:总,聚束也;结,缔也。一篇好的总结像一张网,要聚而有魂、束而有力、缔而有形。合理清晰的脉络框架、鲜明突出的主旨观点,能够让总结展现昂扬挺拔的精气神。
胸有成竹绘主线,选择合适的体例结构。不同类型的总结有不同的体例结构,不一而足。以年度全面工作总结为例,一般分为五部分:
帽段部分,主要是对过去一个阶段工作的高度概括,关键在于开题亮眼,用精彩凝练的语言,真实地归纳成绩、作出评价、点明效果;
工作成绩部分,主要是全面系统呈现整个单位职责任务完成情况,关键在于多而有序、全而有章,从林林总总的做法和成果中梳理出合理清晰的骨架脉络;
体会部分,主要是根据形势任务的特点和生动鲜活的实践,提炼出体现阶段性特点,有启发、可借鉴的感悟心得,关键在于对普遍性规律和特殊性要求的深刻把握;
不足部分,主要是分析存在的短板弱项,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地把问题点实、把原因析透,不浅尝辄止、不回避矛盾;
工作打算部分,主要是对下一步工作作出前瞻性谋划设计,关键在于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适度超前、贴近实际。
这个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将其中某些部分合并在一起。
按图施工立梁柱,搭建合理的提纲框架。图纸有了、知道“房子”盖几层,下一步就需要把每一层的柱立正、梁搭稳。核心任务是进行统分聚类,基本要求是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观点鲜明、重点突出。以工作成绩部分为例,内容的摆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并列方式,就是基本以内设部门承担的主要职责任务为线,依次列举工作,共同构成对开头概括部分的具体展开;另一种是递进方式,按照单位总体的职能定位进行渐次推进,让内设部门的典型工作在每一部分都有所体现。当然,一篇总结一般不会只有单一的呈现方式,可以在不同部分中进行综合运用。
深析其理小见大,梳理鲜明的思想观点。有了结构和框架,可以说只做到了“聚束成缕”,要想让提纲立体有型地展现出来,还需要深入分析提炼每章每节的素材内容,经过思考加工,让一个个成果成效“抽枝吐绿”,凝结出一个个鲜明有力的观点。首先,要保证其准确性和思想性,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体现鲜明、正确的政治态度。其次,要能够充分展示并合理聚焦单位的主责主业,符合事理逻辑和思维逻辑,既不能以偏概全,又不能言过其实、故意拔高。再次,在逻辑关系和语言风格上要符合各个部分的特点,比如工作成绩部分,各个观点在逻辑上要相切相接、共成一体,不能相交或相离,语言上要严谨规范、准确平实;体会部分,各个观点在逻辑上要循序渐进、相互呼应,语言上宜深入浅出、朗朗上口;工作打算部分,各个观点在逻辑上要长短结合、远近配合,语言上应富有激情、充满感召力。
二、百花成蜜,采撷收集所需素材
总结作为一个单位各方面工作的总体展现,在写的时候既要立足原始素材,又要高于原始素材,不厌其烦、反复深入地对素材进行综合加工、提炼升华,不能简单地摘抄堆砌。
舍得下功夫积累。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读了1500多种书,摘录了400多本笔记,最终写出如此鸿篇巨制。一篇总结,观点要想恰如其分、语言要想力透纸背,需要大量素材做支撑。收集素材首先要立足于全,要舍得下功夫,充分阅读和消化吸收材料,特别是对于单位的主责主业,对于阶段性的特色亮点,要尽量多地掌握第一手素材。收集素材不能仅限于起草总结前收集内设部门的总结,还要注意日常积累。因为,一方面内设部门提交的总结内容可能会有遗漏,另一方面由于站位和视角不同,整体与部门的总结在素材选取上可能各有侧重。我们既可以从内设部门每月的月报及大事记中去采撷,也可以从内设部门宣传的日常动态中去发现。
挖掘重点亮点特点。对素材的挖掘加工有一个从素材中来、到素材中去的过程。一方面,要避免先入为主造成的“信息茧房”,坚持“不择细流”“众里寻她”,对素材进行全面扫描筛选,抽丝剥茧以突出亮点特色、形成主要观点、列出基本框架。另一方面,要避免漫无目的造成的“信息冗余”,坚持“按图索骥”,带着问题、带着提纲,聚焦主责主业以选取最能体现形势发展变化和单位职责任务特点的材料,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框架提纲和主要观点进行再深化、再修改。
做好“化学”加工转化。所谓“化学”加工,即非原始素材的简单拼接,其目的在于用有限的文字承载更丰富的信息。主要是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找出素材的内在机理和相互关系,再经过融化、提炼、再合成,使各个部分浑然天成、融会贯通,使各个观点论证充分、严谨周密。做好“化学”加工,既要注意学习掌握归纳演绎的论证方法,又要注重加强日常训练,平时在工作中多听多记多学多思多干多写,善于在不同的事例之间找到内在联系、抽象出一般规律。
三、量体裁衣,合理摆布内容板块
拟定好提纲、准备好素材,下一步就是遣词造句、组织行文,起草总结初稿。
真实准确。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实践是起草总结遵循的首要原则。首先,是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按照党的要求做正确的工作、写真实的工作,否则语言再精妙也只是“金玉其外”;其次,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既总结成绩也分析问题,对于成绩和问题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更不能刻意回避、随意杜撰、歪曲事实;再次,对于数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关键要素务必核实,不能出丝毫的疏漏错误。
大方合体。总的来讲要做到合时、合事、合适,即符合阶段性的时间特征,不说“旧话”,“合为时而著”;符合事情本来的面目,不说“假话”,“合为事而作”;符合论点的实际需要,不说“空话”、不讲虚言;符合单位的角色定位,不能“小人物”说“大话”、“小头”戴“大帽子”。言不合宜如衣不合体,都会影响美感。
新颖动人。简单重复或者模仿,读起来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写出新意才能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可从判断和概括上求新,突破旧模式,不落窠臼,寻找全新的角度看待问题。
比如同样一项工作,可以从概括特点的角度列举,也可以从发挥作用的角度列举;可以从结构上求新,横向平铺展开,或纵向渐次深入;可以从行文方式上求新,先说重要性、后举例子、再讲要求,或者把例子直接亮出来;可以从素材选择摆布上求新,找出新一阶段工作的着力点和创新点;可以从手法和技巧上求新,通过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避免重复雷同。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精雕细琢,反复打磨呈现精品
“字怕悬,文怕念。”总结初稿的完成,只是迈出了一小步,还需要运用“工笔画”的耐心和技法修改打磨,才能拿出精品。
如琢如磨进行推敲。修改的过程本身就是自我调整、自我修正、自我突破的过程,有时候需要冷处理,放一段时间再去打磨。要对观点仔细推敲,看概念是不是明确,论述是不是为主旨服务,是否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能否经得起实践检验;要对条理性进行认真审视,看布局是否合理,判断推理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形式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充足理由律等;要对文字进行恰当取舍,看用词是否精当,在对象、范围、程度等方面有没有不妥当的词语或句子。
查漏补缺进行完善。修改雕琢的过程中,要随着认识的深化,一步步完善框架、丰富观点、充实内容。要跳出总结看总结,看是否漏掉重要的工作;翻阅收集的素材,看是否还有更典型、更有代表性的例子;查阅领导在不同场合的指示和讲评,看经验体会是否还有更贴切的表述;对标上级要求和单位实际,看下一步打算是否还有更科学的谋划。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反观一下已有的素材,也可以征求相关方面的意见,查漏补缺,完善更新。
删繁就简进行剪裁。初学写作者,往往重视做“加法”而不重视做“减法”,总想把自己了解的东西都写进去,结果冲淡了主题主线和重点亮点。要尽力避免“枝蔓横生”,删去一切不必要的细节,使主旨凸显出来、主干清清爽爽。海明威在创作《老人与海》时,前后删改了200多遍,可以说是“砍伐了整座森林”,只保留下原稿篇幅的十分之一,结果作品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对总结起草来讲,就是要把不成熟的观点、可有可无的例子、不切实际的提法、不合时宜的体会、不恰当的字词,统统删削干净,挤出水分、留下干货,做到惜墨如金、字字珠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