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不避讳说体制内有“背景”确实很重要。
来源于:金刷子公文网
举一个例子,你和另一个同事学历、能力、资历都相当,领导同事评价也都不错,但他舅舅和你们领导是亲戚,而你三代贫农,没有一点背景和关系,那你被提拔的可能性肯定小于你同事。
因为体制内的人事问题,虽然有晋升制度和各种规定,但是终究是人来主导和决定,在A也可、B也可的情况下,人自然会从更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出发做选择。他放着自己熟人不提,非提你不可?
你说这不是任人唯亲吗?同志,还有句话叫举贤不避亲,你这同事人家也很优秀啊,不能因为他舅舅和你们领导是亲戚,就故意不提拔他吧。
但是你要记住,体制内的人,并非所有人都有背景,也并非所有得到提拔的人都是靠背景上位。
准确的说,体制内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所谓的背景。
其实体制内的人,谁都懂这个道理,但没有人会愿意承认自己能力不行,所以总得给自己得不到提拔找一个理由,“没有背景”就很合适,把锅甩给外部因素,让自己变成“受害者”。
而由于体制内的提拔是金字塔型的,没有得到提拔的人是占大多数,所以“唯背景论”就很流行。每个单位几乎都有几个这样的人,一旦其他同事提拔了,就总是打听人家是靠什么关系上去的,哪怕最终获得的信息是“他和某某领导是校友”,也不管是相差了多少岁的校友,也一定会做出那种“意味深长”的表情。
然而对自己呢,总是可以找到不上进的理由,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
(1)我不想做这个工作,并不是因为我不会,而是我不认同这个事情的合理性/价值,如果非要我做,我只能应付了事;
(2)体制内就是靠背景,靠拉关系,老实人没机会,反正我做多做少都一样,所以我为什么要多做;
(3)这次提拔的又不是我,这些关系户真不要脸,不过好在我也无所谓,谁叫我没有背景呢;
(4)既然不提拔我,为什么要让我干这个工作;(5)回到第一点,然后无限循环。
他们自以为看透了职场真相,把一切归结于背景关系。这样的人,要么是在职场上干了很多靠“走后门”上位的事、不谈能力只钻营如何“牵线搭桥”的老油条,要么是郁郁不得志、不从自身找问题、张口闭口怪自己没有背景的年轻人。
老油条已经没救了,但年轻人未来可期,所以和年轻人聊天,我一般都不愿意直接反驳他们的“唯背景论”,而是给他们分享我自己总结的“拾麦穗”理论。
“拾麦穗”理论:无论麦田收割得再干净,你只要用心去寻找,一定能够拾到遗落的麦穗。
在职场上,“拾麦穗”理论的涵义是:无论你认为提拔的机会被有背景的人“收割”得再干净,只要你用心去“寻找”,一定会有“捡漏”的机会。
我所在的这个地方是较大城市的中心城区,本土领导干部占比不到一半,有很多是省内其他地区,甚至有一大部分年轻领导干部是来自外省,甘肃河南山东比较多,他们有一部分是到本地上大学后留在这里就业,他们即便是有关系,也是自己到了当地后慢慢建立起来的“人脉”。
我也在边远的县城工作过,县城里的本地干部确实是显著超过外来干部的,家族宗族形成的关系网或者是利益联盟确实存在,但外来干部也并非就完全没有机会,特别是这几年,仍有许多说着普通话的外地干部快速成长起来。
所以,我坚持的观点是,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即便当地政治生态很差,你也不能一开始就因为没有背景而放弃,这不是智者该做的事,反而是弱者用来让自己“躺平”的借口。
我仍然是那句话,我从不避讳谈背景和关系的重要,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有背景和关系,也并非所有成功的人都是靠关系靠背景。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没有这些东西就放弃自身的努力。
你就努力努力,尝试去捡一下漏,说不定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