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深入分析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作出系统部署,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把握我市现代化的现实市情和发展阶段特征,创新性提出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总抓手统揽我市现代化建设全局,绘就了未来五年和“两步走”的发展蓝图。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从我市实际出发,立足我市全省经济大市和国家战略大后方的地位作用,对加快建设服务国家全局、体现我市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战略谋划,开启了我市由经济大市向现代化经济强市全面跃升的新征程。自然资源历来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要素,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物质条件,是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空间载体和能量来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要素的有力保障和支撑。新时代新征程,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将坚持以“总抓手”为引领,全面履行“两统一”职责,充分发挥综合职能作用,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协调保护与开发,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强化担当、主动谋划、持续发力,为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强市篇章贡献更多自然资源力量。
坚持胸怀“国之大者”,全面加强耕地保护,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粮食生产,根在耕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去年6月来川视察时指出,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今年7月来川视察时强调,要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加强良种和良田的配套,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强调,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指出,推动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全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我市“粮猪安天下”,是全省十三个粮食主产市之一、西部地区唯一的主产市,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格局中居于重要战略位置。《全省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我市耕地保护任务目标为754.5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目标为630.88万亩,这是我市耕地保护的底线。但是从“二调”到“三调”十年间,由于国土绿化、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我市耕地面积减少了2239万亩,耕地保护底线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全市上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长牙齿”的硬措施加强耕地保护,成功扭转了耕地减少的势头,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实现了耕地面积净增加,成绩喜人,实属不易。仓廪实,天下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统筹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耕地高质量保护,扛稳扛牢耕地保护政治责任,全面推行田长制,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要全面加强耕地用途管制,严格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和“占补平衡”,积极推进流出耕地恢复补充,巩固耕地面积净增长的良好势头。要持续强化日常监管,从严从实开展督察执法,着力构建“不敢占、不能占、不想占”的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夯基固本。
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绘制国土空间规划蓝图,持续推动全市区域布局整体优化。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大的方面统筹谋划、搞好顶层设计,首先要把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设计好。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强调,促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建强现代化成都都市圈、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强化重要节点支撑功能、补齐区域发展突出短板,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我市地域广阔、地理差异明显、历史文化丰富多彩,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五个区域经济板块,但是,各个区域经济板块自然资源禀赋差别极大,加之人文条件的差异,并不是所有的国土空间都适宜搞城市建设、发展现代工商业。如何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同时,确保足够的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是实现我市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战略问题。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多规合一”的实现路径、统一绘制空间底图、合理进行空间布局,构建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级、五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为主体的“1+1+5”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两区三屏、一轴三带”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绘就了我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和利用“总蓝图”。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把国土空间规划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当前和未来的关系,既充分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为未来发展留下足够空间,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要紧紧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需要,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分布、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科学统筹农业、生态、城镇空间,进一步优化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合理配置产业发展所需资源要素,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禀赋条件和发展基础差异,高水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优势地区更好发展、生态功能区更好保护、欠发达地区加快追赶,促进协同共兴。
坚持多目标平衡,主动强化要素保障,精准高效服务全市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土地是工业发展的基本要素,矿产是工业的粮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土地是不少,但同14亿人口的需求一比,又是稀缺资源!建城市、搞工业、保生态都要用地,必须精打细算”“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要求,“强化用地和用能保障,增强产业发展支撑能力”“突出能源、矿产等战略性资源科学开发利用,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土地方面,我市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主战场之一,我市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需要土地,农业现代化也需要土地,再好的项目只有落地才有可能成长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内化为经济增长的新鲜血液。去年以来,我市聚焦拼经济、搞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持续创新工作举措,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批准建设用地66万亩,盘活存量土地“产生”计划指标39.2万余亩,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在矿产方面,我市是能源资源大市,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造保障国家农产品、能源、矿产等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的重要地市,现已发现矿产136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78.6%,多种矿产查明资源量丰富、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我市系统整合全市找矿行动主体力量,组织实施能源矿产资源勘查,新发现矿产地27处,探获了一大批重要矿产资源。算算用用,一世不穷;不算光用,海干山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统筹好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产资源,努力在多重目标中把握动态平衡,在多重约束中实现最优发展,既全力以赴保发展又敢于斗争守底线,在严守资源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持续提升用地用矿保障能力和水平。要强化用地保障,坚持“凡用地、先挖潜”,健全产业用地多主体多方式供地制度,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要建立重点支持类产业项目用地计划指标市级统筹保障机制,单列用地计划指标保障电子信息、能源化工、先进材料等六大优势产业项目落地,全面推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建立用地用矿审批“绿色通道”机制。要提升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加大国家紧缺矿产和我市优势矿产勘查投入,全力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我市落地落实,加快战略性矿产资源矿产权出让,积极实现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增储上产,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坚持生命共同体理念,积极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城市。生态兴则文明兴。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来川视察时强调,我市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在第二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指出,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鲜明导向,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快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下山水之观在蜀”,我市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保护好我市的山山水水,职责神圣、使命光荣。近年来,我市完成乌蒙山连片区域土地整治国家重大扶贫、广安华蓥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达324万亩;高质量推进我市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两个国家示范工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开创性进展。
同志们,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树牢上游意识、强化上游担当、筑牢上游生态屏障,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积极推进美丽城市建设,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多领域、全要素统筹谋划,坚持“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宜沙则沙”,统筹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严格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建立健全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切实加大自然资源执法监管力度,规范各类空间活动,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切实维护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