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工作交流材料

发布:笔杆子 时间:2024-01-30 字数:6041字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始终保证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乡村治理正确方向、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与效能的关键所在。基层党组织作为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主力军”,面对乡村建设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遇到的挑战,要开拓创新、勇于担责、行动在前,立足各村实际情况,倾听广大村民诉求,探索具有实用性、富有特色化的乡村治理模式。

一、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的内在关联

(一)基层党建对乡村治理现代化有引领作用

基层党建从组织力、凝聚力和影响力3个方面发挥了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引领作用。组织力表现了基层党组织对内部各要素进行整合、调配的能力,组织力的高低决定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强弱。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一方面突出了党的集中领导作用,另一方面又能联合乡村企业、专业合作社、学校及社会组织等,构建全覆盖、网格化的治理体系,使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能够渗透到乡村的各个领域,提升乡村治理的活力。凝聚力则是发挥基层党组织“凝结核”的作用,将各类乡村治理要素、资源凝聚在一起,共同为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这一目标而作出努力。除此之外,基层党组织还能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参与到利益协调、资源整合等方面,寻求各主体利益之间的“最大公约数”,让多方主体利益诉求得到满足与实现,并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投入到乡村治理与建设中。

(二)乡村治理能有效激活基层党建发展活力

乡村治理能够从提升党员素养、促进党群关系建设等方面激发基层党建发展活力。在基层党建中,党员干部的业务能力、职业素养决定了党建成效,也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印象。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要求党员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发挥榜样带头作用,深入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了解他们的利益诉求、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展现基层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密切党群关系,提升党员干部的素质与能力,为基层党建的高质量开展提供支持。除此之外,乡村治理还能驱动基层党建的创新发展。在乡村治理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复杂挑战,这些问题与挑战会倒逼基层党组织不断变革观念、树立创新思维、寻求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创造力得到增强,基层党建也具备了更强的发展活力。

二、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直接影响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基层治则国家安,国家的大政方针能否得到贯彻落实,政党能否稳定长期执政,关键要看基层。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通过培育文明乡风、促进产业兴旺、打造宜居环境、增加经济收入,才能让中国共产党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与拥护,进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由此可见,始终坚持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领导不动摇,既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乡村经济健康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中国共产党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巩固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

(二)有利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和政治任务。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地相继采取了多种策略发展乡村经济,但是成效参差不齐。有些乡村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严重的生态破坏。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要求结合乡村实际情况,站在全局角度,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例如,针对许多农村普遍存在的“先发展后治理”观念,要在党建引领下将生态保护摆在优先位置,深入调研挖掘乡村的特色资源,按照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顺应客观规律进行乡村资源开发,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带动配套产业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完善,减小农村经济建设对自然生态产生的负面影响,最终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

维护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是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与效能的关键所在,也是基层党组织履行职责使命的客观要求。以往的乡村治理主要采取了法治为主、德治为辅的治理方式,从客观上来看确实改善了乡村治理面貌,为乡村社会与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但是在部分农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途径较少、意愿不强。新时期以党建为引领重塑乡村治理格局,更加强调村民自治的核心地位,致力于打造以村民自治为基、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理新格局。这样一来,村民真正成了乡村治理的主人翁,将“村务”变为“家事”,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参与村务决策、参加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可以说,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切实打通了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更好地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在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使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延伸到乡村治理和群众生活中。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策略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背景下,以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才能用正确的理论、科学的方法稳步推进乡村治理工作,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乡村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是部分地区基层干部短缺、生态环境破坏、治理手段单一等问题仍然存在,基层党组织应在充分考虑乡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强化责任意识、激发创新活力,带领广大村民共同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才能探索出一条特色化的乡村治理道路。

(一)牢固树立发展理念,不断壮大集体经济

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治理要将发展摆在首位,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乡村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乡村建设成绩显著。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治理不够规范、治理手段粗放等问题在一些乡村仍然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差等问题暴露出乡村治理存在的短板。因此,应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在党建引领下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助力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和发展。要想实现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层党组织就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充分了解各村特色资源的基础上,科学制定资源开发战略和品牌塑造战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经济发展优势。同时,坚持党建引领带动多种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加大对农村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帮扶力度,使其成为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坚持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工则工的灵活发展原则,不断提升村集体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培养乡村治理能手

现阶段党建引领乡村治理面临的迫切问题是乡村年轻干部较为匮乏,导致上级制定的好政策、好方案很难在乡村顺利落实。在这一背景下,培养一批热爱乡村、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甘于奉献的治理能手,就成为提升乡村治理成效的关键。具体来说,第一是留住人才。树立在工作一线培养干部、考察干部的理念,将乡村治理成效与党员干部的政绩挂钩,通过这种方式倒逼党员干部一心扑在乡村事务上,真正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保证选任晋升通道的透明与畅通,让奋斗在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能够劳有所获,从而激励更多党员干部下沉到基层,使乡村治理成为识别干部的“试金石”。第二是培育人才。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和特色产业,培育多种类型的人才,使其能够在不同领域做到独当一面。例如,有的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可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这种情况下需要培育旅游管理型人才,做好乡村旅游规划,繁荣乡村旅游经济;还有的乡村适合依托区位优势发展电商产业,这就需要培育电商管理型人才,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壮大乡村电商产业。第三是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统一,健全监督考核机制,保证考核结果能够准确、全面地反映基层干部的工作情况。以考核结果为依据进行奖罚,督促基层干部真正将乡村治理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对待。在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来人才的基础上,通过人才振兴推动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

(三)重视乡村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培育文明乡风、匡正社会风气,是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推进乡村道德建设也成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想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第一,党员干部必须发挥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作用,带头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倡导移风易俗,用优良的党风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例如,近年来为了响应关于移风易俗的号召,各村修建了红白理事大厅,但是许多村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少使用。这种情况下,党员干部既要通过村广播、微信群等途径宣传移风易俗工作,也要以身作则,带头使用红白理事大厅将婚礼或丧礼简办。将宣传与行动相结合,才能让村民自觉抵制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风气,逐渐营造文明乡风。第二,要认识到乡风文明的主阵地在乡村,主体是村民,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道德建设必须始终围绕村民这一核心群体来进行,体现村民的尊严与价值。党员干部要深入走访调研,从乡土文化中挖掘正面的、积极的、对乡村治理现代化有帮助的内容进行宣传,真正发挥村民在文明乡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第三,要重点发挥村规民约、公序良俗的规范作用,党员干部要带头,与村民代表一起制定村规民约,将其印制成册,通过上门宣讲、广播宣传、微信群传播等多种途径,让村民了解村规民约并自觉遵守。随着乡风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村民养成良好习惯,为法治、德治与自治的有机结合创造条件,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奠定扎实基础。

(四)加强乡村生态保护,营造绿色发展氛围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有机组成与重要支撑。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治理既要追求经济的发展,让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升;也要兼顾自然生态的保护,打造宜居美丽、风景迷人的村落。实践表明,凡是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保护的乡村治理模式,即便是短期内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村民致富,后期也会因为生态遭到破坏而导致乡村发展陷入停滞。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党员干部带头强化生态意识,并通过开展广泛的、深入的、生动的宣传,让全体村民始终将生态保护摆在优先位置,从而推进乡村建设的绿色化和可持续。要站在全局角度、树立长远目光,梳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杜绝以往竭泽而渔式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将生态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纳入到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中,使党员干部做到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树立绿色政绩观,从意识层面和行动层面上共同发力,在乡村营造绿色发展氛围。党员干部还要深入社区、企业、学校等进行宣传,让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引导他们养成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习惯。对于已经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则要开展调研、明确成因、制定对策,投入财力、人力及时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以生态振兴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

大约剩余30%的内容被隐藏了
阅读全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