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标志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全面进入落地实施期。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顺应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广泛的现实需求和深刻的时代必然性,必将给我国“三农”发展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三个维度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价值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赋予农业农村新使命。农业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的提出,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重要阶段性变化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突出表现为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以及城镇化率均接近60%,这些指标通常用来表征一个经济体正在走向稳定和成熟。新的发展阶段需要重新调整城乡工农关系,同时也赋予了农业农村新使命。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扮演着食物供给、要素贡献的角色,生产功能、增产导向占主导地位。当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结构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发展对资源要素量的投入依赖程度下降,这需要农业从增产转向提质,农村从要素供给向生态空间、文化传承、新消费载体等转变。
“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决定乡村振兴的必然性。从全球现代化的一般历程看,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两个客观趋向,即农业比重会持续下降、农村人口会不断减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情况大体符合这一趋势。1978~2017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8.2%下降至7.9%,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82.1%下降至41.5%。在这两个趋势的变化过程中,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农业萎缩、农村凋敝、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然而,全球范围内还没有一个人口超过10亿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先例,我国大国现代化的进程注定不同于他国,这也意味着即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稳定发展阶段,还将有几亿农民在农村生产生活,如果不解决他们的问题,我国的现代化将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制度、市场、技术条件交汇为乡村振兴创造基础。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广泛的现实基础,制度层面惠农政策持续叠加产生累积效应、技术层面新技术广泛渗透、市场层面需求的升级以及要素层面城乡要素流动加强等综合作用,为推进乡村振兴创设有利条件。近年来,我国重要农产品价格、农村产权等领域的改革不断取得突破,政策持续叠加产生累积效应,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调动了城市资源下乡动力;新技术广泛渗透于农业生产、服务、加工、流通和营销等各个环节和农村发展的各方面,为农业功能拓展、产业链延伸提供了条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向往,既要吃饱吃好,也要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对清新美丽的田园风光、洁净良好的生态环境有了更多期待,这为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供了需求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五位一体”的内在逻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产业兴旺奠定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乡村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兴旺的产业,农民就业增收就保障不了,农村留人聚气也会很困难。当前我国农村人口资源要素持续外流,部分农村凋敝,关键是产业没有发展起来,特别是非农产业发展不充分。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不仅要有鸡犬相闻的田园风貌,更要有充满活力的乡村经济。产业兴旺,明确了要在何种水平上实现振兴的问题。
生态宜居衡量乡村振兴的内在品质。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绿色是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底色。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农村美,美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自然生态,美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乡村产业兴旺,不能以牺牲环境、透支资源为代价;农民生活富裕,应该形成低碳绿色生活方式,不能让“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的现象存在。生态宜居,明确了要以何种品质实现振兴的问题。
乡风文明塑造乡村振兴的主体价值。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具有浸润人心、引领向善,规范行为、凝聚力量的积极作用。文明乡风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内核,能为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社会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不能忽视甚至牺牲乡土文化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乡土文化不能成为城市文明的附庸,应促进乡村文化特色与城市现代文化融合,让乡风文明更具时代性、更富生命力。乡风文明,明确了要以何种精神风貌实现振兴的问题。
治理有效关系乡村振兴主体能动性。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城乡人口流动性增强,部分农村劳动力会继续向城市转移,部分城市人口会下乡,农村人口结构、治理结构将更加复杂。要有效调动、高效组织各类主体参与乡村振兴,需要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治理有效,明确了要如何凝聚农村各方力量实现振兴的问题。
生活富裕明确乡村振兴的目标导向。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是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推进乡村振兴,必然是惠及广大农民的振兴,是让亿万农民过上更加富裕体面有尊严生活的振兴。为此,需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来发展产业、优化生态、传承乡风、强化治理,把乡村真正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生活富裕,明确了为了谁、为了什么而振兴的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 要发挥三个重要作用
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安徽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增强领导农村工作本领,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压实责任、夯实基层,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前所未有的长远性和全局性,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引领作用。过去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对农村经济、人口结构等变化趋势把握不准,缺乏科学规划,造成基础设施投资低效甚至浪费,走过一些弯路。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通过规划来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分类扎实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发挥制度保障作用。改革是乡村振兴的法宝,推动乡村振兴落地见效,需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三农”发展实践看,每次农业制度和政策的重要调整,与之伴生的往往是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深刻演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樊篱,以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公共资源配置机制、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等为重点,抓好“人地钱”三要素,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建以提质为导向、符合“三农”发展阶段转换要求的支持政策体系,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