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县始终突出党建引领,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聚焦解决要素保障、路径创新、激励考核等问题,全力以赴补短板、强基础、增后劲,不断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活力”。
一、组织保障增“动能”。一是加大资金支持。采取乡村申报、工作组实地调研、多部门联合会审方式,每年动态储备*个左右组织强、基础牢、能发展的村集体经济项目,财政每年安排10%衔接资金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整合涉农资金加大发展潜力大的项目资金投入力度,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由“广撒胡椒面”向“滴灌式扶持”转变。2020年以来,共整合利用各类扶持资金*余万元,大力发展*个村集体经济示范项目,以点带面推动村集体经济实现全域发展。二是强化人才支撑。实施“能人”定向回引机制,抓住村“两委”换届契机,推选懂经营、会管理、能致富的*名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依法将村党组织书记推选为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村集体经济负责人中致富带头人占比达86%。三是提供技术保障。依托*大学、**等方面帮扶资源,搭乘科技人才“组团式”帮扶东风,做好“走出去+请进来”“现场看+集中训”“专家讲+能人带”三道加法,深化教育培训、技术帮带,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去年以来,累计开展村集体经济发展培训班6期覆盖*余人(次),组织专业人才、本土人才开展送“技”下乡活动*场(次),覆盖*余人(次)。
二、多元路径破“瓶颈”。一是变资源为资本。充分挖掘县内生态资源、红色资源等各类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生经济效益的资本优势,不断增强村级组织“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按照“统一开发、全部收益”原则,与**风电等统一开发全县风电、光伏资源,全县*个行政村中有*个村集体在2023年度实现风电、光伏收益分红*万元。坚持用好红军长征过**等历史资源,倾力打造“**红军石—**县烈士陵园—**镇红军树”为主体的“一树一石一园”红色文化精品路线,打造红军树文旅产业园,去年**镇、**镇2个镇18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村均实现增收1.2万元。二是变村民为股民。大力推广“支部+合作社+农户+公司”等模式,鼓励村民将个人资源、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到经营主体成为股东,按股分享收益,实现村民土地入股有“股金”、保底分红有“红金”、就近务工有“薪金”。**村、**村等*个村集体通过引进园区、成立合作社等方式,大力发展高原艾草、西兰花、金银花、油茶等各类产业,通过村民土地入股、支部管理分红等方式推动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2.5万元以上。三是变产品为商品。完成螺髻山乌骨鸡、小兴场珍珠米等县内农特产品“两品一标”认证23个,利用县财政和扶持资金建设乌骨鸡养殖基地、小兴场珍珠米加工场等集体经济项目,全面加大产品设计、包装力度,让农产品形成“名人效应”,推动集体经济大幅度增收。依托“彝族阿都文化之乡”这张靓丽名片,整合资金*万元建设德育村“朵洛荷”民宿和电商中心集体经济项目,完成4家首批非遗工坊认定、公布和挂牌工作,大力开发“阿都彝物”文创产品,2024年螺髻山德育村集体经济收益达*万元。
三、监督激励促“长远”。一是严格监督“管”。全面落实村级财务第三方机构代理记账模式,出台《**县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试行)》,严格村集体经济审计、“三资”管理、“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等制度,明确收益分配,实行“阳光操作”。二是突出标准“考”。制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考核办法,将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效纳入各级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和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内容,探索建立“半年评价、年度考核”工作机制,构建实时动态考核体系,督促村级党组织把工作抓在日常、严在经常,提升集体增收工作信息化、精细化和规范化水平。三是注重激励“奖”。探索建立村后备力量“基本报酬+村集体发展创收奖励”报酬制度,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出重要贡献的村常职干部,按照当年集体经济纯收入新增部分的5%—10%进行奖励。同时,在评先评优、提拔晋升中予以优先考虑,2021年来提拔使用*名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有突出贡献的其他村常职干部为村党组织书记或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