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干部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xx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干部是推动事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中坚力量。组织部门作为干部之家,要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教育培训和激励保障,努力锻造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筑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想根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有思想认识到位了、理解透彻了,才能在落实上积极有为、精准有力、扎实有效。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完整准确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持续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聚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实施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对照问题学、聚焦难题思、推动实践悟等方式,引导干部从党的创新理论中寻找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之举、破题之策,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落实力、执行力和推动力。要强化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需求导向,坚持缺什么就重点补什么的原则,潜心钻研、常抓不懈、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克服学不懂、悟不透的思想,改变不求甚解的心态,通过理论学习,改变干部的思维方式和工作能力,使其更加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
充分发挥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是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更需干部勇于担当作为、攻坚克难、实干笃行。要抓住想干事、敢干事这两个关键点,着力完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规范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健全正向激励机制,严管厚爱、奖惩分明,以更加有力的制度规范职务晋升,保障合理福利待遇,确保具体化、可落实,提升干部激励正效应。要坚持以效果为导向,立足不同领域、层次、年龄、专业、岗位干部的特点,把握好激励的时机,实行差异性激励,分级分类分岗实施;对领导干部,要以政治激励、荣誉激励为主,充分给予信任;对一般干部,要职务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激发他们爱岗敬业,杜绝把正常激励当成奖励、把择优搞成普惠的现象,实现公正性与差异性的有机统一。要激发干部创造性,鼓励干部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中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完善澄清保护制度、容错免责正负面清单,既“问”不为之责、乱为之责,又“容”无心之失、探索失误,让干部心无旁骛干事业。
着力提高干部专业化水平和实践能力。干部的专业化水平,是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干部要成为创新领域的能手、提质增效的高手、引领生产力的多面手。要结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针对干部的知识弱项、经验盲区、能力短板,实施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组织干部通过网络直播“自主学”、视频回看“重点学”、线上分组“研讨学”,不断提升“新质化”培训质效。坚持把实践作为提升干部专业化的重要途径,注重把改革发展主战场、重点工作第一线、科技创新最前沿作为干部培养最好的课堂,舍得把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干部放到一线,把经历变成经验、把阅历变成能力,在摸爬滚打中锻造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要积极整合优质培训资源,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主体作用,定期举办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质化”专业培训班,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专业需求,邀请业务骨干、业内专家“传经送宝”,培养一批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精兵强将。
把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红色脉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科技创新的攻坚方向。组织部门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转变思维、精准施策,坚持党建引领、抓住关键少数、集聚人才资源,以组织担当答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课题。
做实高质量党建,厚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红色土壤”。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实党建才能引领革新。党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坚持党的领导的生动实践,只有把党建工作贯穿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各个环节,才能保证科技创新服务振兴发展、产业升级始终蹄疾步稳。要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建在科研攻关最前沿、建在行业领域主管部门,把党的工作覆盖到生产一线、技术研发、高效运转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为产业技术迭代升级、产业体系加速重构提供组织保障。要创新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推动建立产业联合党委,采取组织联建、技术联学、发展联动、战略联盟等方式,让党建链赋能产业链,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优势。
锻造高素质干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少数”。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不仅开辟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赛道,更是对干部队伍加快适应发展环境提出了新挑战。党员干部面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要有敢破新局的勇气、再立新规的魄力、善解新题的底气,要主动学习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把握其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系统认识生产力的发展历程,在充沛的知识储备中找方向、找思路、找方法,为科学决策护航定向。要践行“四下基层”的优良作风,进企业、进车间,多看产业升级中遇到的“瓶颈”,多听技术研发中难攻的“壁垒”,处理好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传统产业的关系,不能“一窝蜂”“一刀切”,要因地制宜提供政策支撑、资金支持、人力供给,用务实作风做新质生产力的参与者、引领者。
集聚高层次人才,抓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做好做优人才是第一资源这篇大文章,让人才竞争力成为企业竞争力,让人才创新力成为企业生产力。要推进产才融合平台建设,通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让科研成果靶向投入生产、面向市场,让人才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得益彰。要全方位全链条引进、培养、留住、用好人才,在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方面全线发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以精细化的人才政策服务于高效能的产业发展,实现人才资源整合调配“最优解”。要把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作为人才驱动创新的“先手棋”,提供产学研合作的学术交流平台,搭建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做实“家门口”的人才服务保障措施,让人才轻装上阵,争当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排头兵。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青春动能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我国科技创新、产业转型指明了方向,也为青年科技人才这一核心力量成长拓展了空间。全方位培养和用好青年科技人才,给予其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让他们尽情发光发热,对推动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以“制度改革”先手棋,举好发展“指挥棒”。要完善和落实人才政策,破除人才引进、培养、评价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给予青年科技人才充足的干事创业空间。招才引才在精不在多,制定青年科技人才引进政策要“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拾进篮子就是菜”,盲目贪图数量而失了质量。要紧紧围绕本地优势资源、战略定位,形成人才招引“清单”,推动人才与新兴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与此同时,加快“破四唯”“立新标”,以实干实绩为“标尺”,建立更开放、透明的青年科技人才发展通道,让青年人才能够在科技领域“大展拳脚”。还要完善科技奖励制度,结合实际提高青年科技人才薪酬待遇,让青年科技人才干劲更足、更有奔头。
以“引育并举”关键棋,培厚人才“营养土”。引才是基础,育才是关键,引育并举方能充分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一方面,畅通引才路径。各职能部门要各展所长、相互协作,打出引才“组合拳”,精心绘好“人才地图”,广发“招贤令”,打好“乡情牌”,不断扩大引才“朋友圈”,把好政策宣传出去,把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另一方面,多点发力培育人才。人才价值在“用”中才能体现,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避免将人才“束之高阁”。积极搭建青年科技人才的干事创业平台,为真正有能力有才干的人才“开绿灯”,让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充分发挥“头雁”与“孵化器”作用。人才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而要久久为功,要鼓励人才敢于尝试,允许、宽容人才失败,帮助人才克服“怕出错”的心理障碍,在用心浇灌中“静待花开”。
以“生态提优”制胜棋,筑牢留才“蓄水池”。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人才工作短期看补贴、中期看政策、长期还是要看生态。要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关怀爱护,优化人才生态环境,以“店小二”式优质服务真正做到“拴心留才”。要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关爱服务,推进“人才驿站”“人才之家”建设,帮助解决好青年科技人才在住房、医疗、交通、生活等方面的难题,消除其安家落户的“后顾之忧”。要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人才机制,把引进的青年科技人才当朋友、当家人,经常与之谈心谈话,多倾听人才意见,提高其获得感归属感。要对处于创业期、瓶颈期的青年科技人才“雪中送炭”,全面清除人才干事创业过程中的“拦路虎”“绊脚石”,真正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量”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刻度”
从今年全国两会到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新质生产力,对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继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等提出明确要求。正所谓“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各地区正处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上坡”阶段,当紧扣“人才”这个关键词,用心提增量、优质量、固存量,真正“量”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刻度”,从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绘就“满眼生机转化钧”的活力景象。
加速“提增量”引得“活水来”,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支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是推动事业发展长期向好的动力引擎,特别是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引得“活水来”方能赢得“春潮涌”,以人才之新促发展之新。各地区要加速“提增量”,就得主动从观念上“求变”、从思想上“破冰”、从行动上“突围”,不拘泥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将目光放远、格局放大,想方设法全方位、多层次引进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主动抛出“橄榄枝”递出“邀请函”,积极亮出“真招牌”供给“政策包”,既要吸引人才的注意力、也要注重人岗相宜的适配度,最大限度引得凤来栖,真正构筑起“近悦远来”的良好环境,不断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支撑”。
用心“优质量”办好“专业课”,激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动能”。“短绠不可以汲深,器小不可以盛大。”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里,新兴领域也好、新型材料也好、全新赛道也好,无不考验着我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水准,若是跟不上节拍,就容易掉队、吊车尾。特别是对于处在“爬坡期”的地区来说,拥有培养人才的“自主权”、优化质量的“方法论”,自然能事半功倍、收获满满。用心“优质量”就得办好“专业课”,始终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需要、重点领域、缺口不足等,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培训原则,主动引入专家梯队、传帮带系统,用心搭建实践平台、科研基地、创业基站等,让人才在收获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打磨实践能力,不断激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动能”。
全力“固存量”营造“好环境”,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底座”。对于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来说,他们置身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潮之中,肩挑着重任、也背负着压力,心中难免会有期待和梦想,或是期望在时代舞台大展风采、实现抱负,或是乘势扬帆、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的需求,只有不断被满足、被释放,才能安安心心干事业、鼓足斗志接续拼搏。各地区要想全力“固存量”就得用心营造“好环境”,一方面要当好人才的“娘家人”,在服务上下足绣花功,以关怀的温度、解忧的力度让人才感到舒心暖心;另一方面也要主动给机遇、给挑战、给认可,在撑腰鼓劲中为人才成长和发展扫清障碍,真正让他们放开手脚干事业、稳稳扎根成栋梁,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底座”。
读懂“新质生产力”铆足干劲“争上游”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从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到多个调研、会议场合强调其重要性,到今年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学习时系统阐释,到两会期间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释放出鲜明的信号就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
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新课题,首要的就是要读懂这个新质态的核心要义,深入认识新质生产力“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关系,抓住“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牛鼻子”,着力解决目前关键技术“卡脖子”、产业发展“大而不强”等问题,与时俱进建立与之相适宜的新型生产关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要把信心强起来,集中力量攻坚、汇聚资源发展、凝聚共识落实,始终坚持创新为先发展高科技,改革为帆激发高效能,实干为桨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推动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赋能添力。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翻开世界发展史,三次工业革命的飞跃,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大飞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发展的轨迹,持续推陈出新、赓续创新是这个飞跃的“活力因子”。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始终没有变,在一些领域产能过剩,一些地方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需要。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大家“要奋起直追,努力实现并跑甚至领跑”,我们必须要抓住创新的源头活水,对标“新质生产力”的新方向、新趋势努力,瞄准“卡脖子”难题攻克核心技术,前瞻性集中力量向顶尖科技聚焦,用好新能源、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的优势,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步发力,在比学赶超、提质进位中抢的先机、拔下头筹。
一个行动胜于十大纲领,真抓实干是唯一的实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当前,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发展“新质生产力”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唯有真抓实干才能抓住机遇,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解放思想辩证的看待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与时俱进认识当前形势,进一步振奋“干”的精气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自身条件、本地资源、产业基础,确定干的目标、干的路径、干的方法,杜绝“喊口号”,防止“一刀切”,反对“齐步走”。求真务实拼经济、搞建设、惠民生、保安全,切实围绕既定目标抓落实,把党中央各项决策不折不扣落实落细,以实实在在抓落实的成效推动现代化强国建设再上新台阶。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动能
x月x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xx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亦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政府工作十大任务首位。为抢赢发展主动权,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是必须,其中的“关键变量”恰是人才。当下,各地“抢人大战”频频升级,若想从中“拔得头筹”,就要精准把握人才工作的每一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让人才与新质生产力互促互进。
坚持需求导向,“广撒网”揽才。新质生产力所要求的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均离不开“贤人能士”,必须围绕区域原有产业优势和新兴战略规划,蓄积人才资源,定向纳贤引智,精准匹配供需。要栽得梧桐吸引人才,一方面加强人才扶持力度,保障人才发展必需条件,另一方面追赶时代浪潮,扩展产业“新蓝海”,提升人才成长“天花板”,创造奋发进取、竞相奔腾的活跃局面。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团队、企业家应当看重,高素质劳动者、技能人才、本土传承人等也要挖掘,共同服务于产业的上下游、前后端,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硬支撑”。还要因业制宜培养人才,聚焦“高精尖缺”发展重点,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构建可持续发展人才梯队,真正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坚持实效为重,“精选岗”用才。人才价值发挥同时依赖于岗位的匹配、用人者的信赖、工作环境与工作机制的优化等各方面因素,“人才错配”是最大的浪费。对人才先要“识”,看得见“硬指标”,也辨得出“软条件”,奠定人事相宜良好基础,激发人才自身能量。后要“用”,知人而善任,为人才指明探索拼搏出发点,搭建发光发热的平台,鼓励合理流动,确保人才在新事业中“如鱼得水”,有效盘活人才存量。“用”后更要“励”,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科学化、社会化评价知识、技术、人才的作用与市场价值,让分配决定于生产,又反作用于生产,进一步激励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破难破题破局。
坚持着眼长远,“细思量”护才。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要树牢“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观念。落实到人才工作中,“爱才”是基础,不能管前不管后、管招不管留,而是要落实承诺的政策、采取关怀的措施、营造尊重的氛围,在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展现爱才温度。“铸才”是关键,好的事业不仅激励人,也塑造人,要借助科技、项目、产业的迭代升级帮助人才锻炼“闯关出新”的能力、振奋“矢志报国”的志气、涵养“不磷不缁”的品格,让人才在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再攀高峰。成才、成业是期许,要以发展机遇为实践载体,真正解放人、释放人的活力,以“聚天下英才”碰撞出新质生产力的火花,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形成人才、技术、产业的良性互动,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能量。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从实际出发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因地制宜,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务实选择。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各不相同。青海有大量盐湖,用先进技术高效提取盐湖中的锂资源,可推动盐湖开发与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融合发展。海南地处热带,xx以南区域冬季气温超xx摄氏度,为现代农业育种提供了“天然大温室”。长三角地区产业基础雄厚、人才资源足、科教实力强、营商环境好,有实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只有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差异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让每个地区都各展所长、优势互补,赢得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
需要注意的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是传统经验里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也就是说,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但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方式方法要与时俱进,要创新发展,要提质升级。
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升级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科技创新越来越显现出核心要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在依据本地禀赋确定发展重点方向的基础上,努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建立以企业为主导、需求为牵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共融共舞”。
要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实体经济是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经济活动,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新质生产力不是空中楼阁,需厚植实体经济根基,根深才能叶茂。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不少地方的特色产业,对当地的经济基础、民生就业等起着稳定器作用。各地要坚持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以技改和数字化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淘汰落后产能,方能做到稳中求进。
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各地必须抢抓机遇,靠改革赢得先机。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要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要针对各地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难点来深化改革,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子在“实”,特点在“新”,关键在“优”。各地要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挖掘区位优势,培育各具特色的先进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